第795章 引凤来巢(1 / 2)
回来后,方老爷子卸下了压力,精神明显好了好多。
他清醒的时间越来越长。午后坐在院子里,他会指着那台旧收音机,清晰地对方老太说:“老婆子,换个台,听听新闻。”
偶尔看到陆青阳下班回来,他能准确地叫出他的名字:“青阳回来了。”
甚至有一次,他看着在院子里跑来跑去的重孙,喃喃地对身边的方仲文说:“要是小榔头能看见今天这太平年月,该多好……”
这变化,让全家人都喜出望外。
沈茉调配的中药,他喝得更顺从了。
方老太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不少,开始有心情琢磨着给他添置些新衣裳。
与此同时,医院里,以陈老医生为首的团队,经过前期的培训和反复实践,对那台CT机以及陆青阳后续捐赠的其他几台先进监护仪、分析设备,已经操作得颇为娴熟。
医生们从最初的小心翼翼、手忙脚乱,到现在已能沉稳地操控,精准地判读影像和数据。
这些新式机器极大地提升了医院的诊断水平和科研能力,使得这家医院一时间在京城医疗界风头无两,前来观摩学习的同行络绎不绝。
但是方老爷子脑内那颗老弹片,依然没有人敢主刀取出。
医院为此又组织了几次规模更大的院内外的专家会诊。
“位置太深了,紧贴着生命中枢和关键功能区,你们看,周围这些细微的血管网络,就像雷区里的引线……”
“老爷子年纪大了,脑组织代偿和修复能力远不如年轻人,手术过程中的任何轻微扰动,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伤。”
“成功率……坦率地说,依然不容乐观。以我们目前的技术和经验,贸然行动,风险远远大于收益。”
一位在国内神经外科领域堪称泰斗的老教授,用铅笔虚点着片子上弹片最危险的位置,最终缓缓摇头,语气沉重:
“这个手术,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更是……一种我们目前可能还不具备的精确度和掌控力,我个人意见,还是维持保守治疗方案,继续观察,巩固根本。”
陆青阳清楚地意识到,国内现有的神经外科技术,尚不足以驾驭如此高风险的手术。
让年迈且身体状况不稳定的爷爷远渡重洋求医更不现实。
既然如此,何不“引凤来巢”?
他拥有的最大优势,可以兑换各种前端仪器。
陆青阳想办法地向欧美几家顶尖的医疗研究机构和神经外科中心,传递了一些信息。
这些信息并非完整的资料,而是几份关于某种“正处于研发末期、即将进行临床验证的、具备超高分辨率和实时三维成像功能的新型术中影像导航系统”的技术白皮书摘要。
以及几张“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在模拟环境下生成的、远超当前时代清晰度的脑血管影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