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乡下摆席的讲究(1 / 2)
“你就知道吃!跟个馋猫似的!”
刘春燕伸手推了哥哥胳膊一把,眼亮得像揣了两颗小星星,凑到刘清儒跟前仰着脖子问:
“爸,那是不是还得挂红灯笼、放二踢脚啊?全院人凑一块儿守岁,
指定比咱自个儿家热闹十倍!到时候我跟雨水姑一块儿挂灯笼呗?您看行不?”
刘爱国一把搂住弟弟刘庆国的脖子,脆生生地嚷嚷:“姐,放炮仗那是我的活儿,
你别跟我抢!我放得比你稳当多了!”
刘庆国小脑袋晃得跟拨浪鼓似的,扒着哥哥的手附和:
“对!二哥放炮仗,我跟着瞅着!出了事儿我立马喊大哥!”
几个孩子吵吵嚷嚷闹成一团,屋里的大人们也跟着凑起了话茬。
陶小蝶拽了拽凑过来的秦淮茹,笑着打趣:“我活这么大,还是头一回赶上这阵仗。
这么多人一块儿吃年夜饭,那跟吃席面估摸着也差不离了。
咱这城里的席面咋摆我是不清楚,要是在乡下,虽说我没正经上过席桌,
但我知道摆席的讲究多了去了!”
“可不是嘛!”
秦淮茹抱着刘红燕在板凳上坐定,手指头轻轻摩挲着闺女的小辫子,打开了话匣子:
“听村里老人讲,在我们哪儿,摆席得提前三天搭棚子,棚子全用苇席扎,
四周围上彩布,门口还得挂红绸子。桌椅得按‘天地君亲师’的顺序摆,
长辈坐主桌上首,晚辈只能凑偏桌,半点儿不能乱。”
秦京茹也凑了过来,脸上带着几分怀念,掰着手指头数:“我老家摆席,
菜得凑够八大碗四小盘,碗必须是粗瓷大海碗,装得满满当当冒尖儿才叫实在。
头一道菜准是炖整鸡,图个‘吉祥如意’,最后一道得是丸子汤,叫‘团团圆圆’。
上菜还得按规矩来,先凉后热,先荤后素,错了顺序要被人笑话的。”
何雨水听得眼睛都亮了,插话说:“原来乡下摆席这么多说道!
城里摆席好像没这么多讲究,不过上次我去参加厂里的婚宴,是八菜一汤,
用的细瓷盘子,看着倒比粗瓷碗精致些。”
“精致归精致,不如乡下的实在!”
秦淮茹笑着摆了摆手,语气里带着几分感慨:“乡下摆席,每碗菜都堆得冒尖儿,
肉虽不算多,但管够吃!不像有些城里席面,净是盘子大菜量少的样子货,
刚尝出点儿味儿就见底了。”
她说着,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怀里闺女的衣角,眼神飘向院门口,
像是透过砖墙看到了十几年前的家乡,“我嫁过来之前,也就是四几年那会儿,
咱村摆席还带着老规矩的影子。那时候谁家摆席,得提前请村里的‘知客’,
知客得是懂礼数、能说会道的老人,专门负责安排座位、招呼客人。
要是办寿宴,主桌得摆‘寿桃’,是用白面蒸的,上面点着红点,
还得插着纸剪的寿字,看着就喜庆。”
她顿了顿,声音放柔了些:“那时候啥都缺,八大碗里有好几碗是素的,
像凉拌菠菜、炒豆腐,只有婚丧嫁娶这样的大事,才能凑够四荤四素。
肉也金贵得很,扣肉里得掺着土豆、萝卜,才能匀给更多人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