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2章 行动目标江州(2 / 2)
陈文翰对团队成员感叹:\"明明是个化工企业的人,怎么突然跨界做手机了?而且还做得这么成功?\"
李明提出一个猜想:\"有没有可能,光速科技之前无牌生产时,就是那个摩托能拉的来源?我对比过两款手机,内部结构几乎一模一样。\"
这个猜想让团队兴奋起来。
如果能够证实光速科技就是摩托能拉山寨机的生产者,摩托罗拉就可以采取法律行动,至少可以在谈判中占据主动。
然而,进一步的调查遇到了困难。
光速科技方面非常谨慎,关于早期无牌生产的情况几乎找不到直接证据。
现在拿到手机生产牌照后,几乎就下线了所有山寨机销售。
光速科技不是传统的山寨厂,而是一家有创新思维和明确战略的企业。
他们抓住了互联网直销的趋势,利用联发科方案降低了行业门槛,以极致性价比打开了市场。
更重要的是,光速科技似乎得到了地方政府的支持,这从他们快速获得手机牌照可以看出。
直接对抗可能不是最佳策略。
陈文翰拿起电话,打给香港总部的黄启贤:\"总裁,我在江州的调研有些发现。情况比我们想的复杂。\"
他详细汇报了调研结果,最后提出建议:\"我认为直接对抗不是最佳选择。光速科技虽然使用联发科方案,但他们有创新的销售模式和明确的市场定位。建议考虑合作或收购的可能性,而不是单纯的法律行动。\"
电话那头沉默了片刻,然后黄启贤回应道:\"你的建议有道理。安排与光速科技的接触,试探合作可能性。但同时做好法律行动的准备,如果他们拒绝合作,我们也不能坐视市场份额被侵蚀。\"
\"明白。\"陈文翰回答:\"我会尝试接触光速科技的负责人。据说是个很年轻的创业者,可能对合作会有兴趣。\"
挂断电话后,陈文翰站在酒店窗前,望着江州的夜景。
这座城市正在孕育着新的商业力量,可能会改变中国手机产业的格局。
他不知道的是,就在同一时间,明朗正在光速科技的办公室里,与团队讨论如何应对可能来自大厂的竞争压力。
温泽峰悄悄提醒过明朗,摩托罗拉的人正在江州活动,可能对光速科技产生了兴趣。
\"如果大厂来找我们,可能是挑战,也可能是机遇。\"明朗对团队说:\"我们要保持开放的心态,但也要坚持自己的发展道路。\"
两个不同世界的企业,即将发生第一次碰撞。
这场碰撞将擦出怎样的火花,无人能够预料。
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国手机市场的竞争格局,正在悄然发生改变。
江州的夜空下,一场影响深远的商业博弈正在徐徐拉开帷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