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3章 探访江州国际联合化工(2 / 2)
“藏得可真够深的。或者说,根本就没想张扬?”李明低声说,手里拿着小巧的数码相机,手指在拍照键上徘徊了一下,最终还是谨慎地没有举起来。
“从外面看,完全看不出任何跟电子产品相关的痕迹。没有标识,没有物流,连出入人员的穿着都看不出端倪,要不是温总那边司机透露,加上多方打听确认,谁能想到这里面居然藏着个能在网上卖疯掉的手机组装厂?这保密工作做得也太好了点。”他的语气里带着调查记者发现线索时的兴奋,同时也有一丝无从下手的frtration。
戴维·王推了推他的金丝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锐利而审视,他从纯粹的技术角度冷静分析:“这种环境……对于任何精密的电子产品生产来说,其实都堪称恶劣,化工环境通常意味着空气中的微粒粉尘更多,潜在的腐蚀性气体,温湿度控制挑战,还有静电隐患都是大问题,这对手机主板贴片、元件焊接、整机组装和测试都是极度不理想的。他们要么是在厂区内拥有一个独立的、密封性和空气过滤都极其良好的高标准无尘车间——但这在这样一个老式化工厂里改造起来成本极高,要么……”
他顿了顿,声音压得更低,带着一种技术人士特有的严谨式怀疑:“他们的生产标准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灵活’,或者说,粗糙,他们可能牺牲了某些可靠性和一致性标准,来换取速度和成本优势。这或许就是他们能如此‘快’和‘便宜’的部分代价。”
他的分析像是一盆冷水,提醒着大家热情背后的现实技术壁垒。
陈文翰眉头微蹙,手指无意识地轻敲着车窗边框。
“戴维的顾虑有道理。但无论如何,眼见为实。猜测不能代替真相。也许他们真有我们不知道的解决办法,或者他们的市场定位让他们可以接受这种环境下的产品风险。”
他内心其实部分认同戴维的判断,但作为负责人,他需要保持开放心态,避免先入为主。
黄启贤总裁的指示很明确:查明情况,评估威胁,寻找合作或打击的可能。
眼前的这座看似矛盾的工厂,就是所有答案的入口。
“我们围着厂区转一转,看看能不能发现点什么蛛丝马迹。注意自然一点,别太引人注目,我们只是‘路过’的。”他再次强调了一下纪律,在这种人生地不熟的地方,又是敏感任务,谨慎是第一位的。
三人下了车,吩咐本地司机在原地等待。
午间的寒风立刻包裹上来,他们裹紧了外套,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像是几个散步的闲人,沿着化工厂那高大的围墙开始慢慢踱步。
围墙是用粗糙的红砖砌成,很高,顶端有时还有铁丝网,几乎完全阻断了看向里面的视线。
他们走得很慢,目光试图搜寻任何可能的信息:墙内的屋顶结构、异常的声音、特殊的通风管道、排出的废水性质、甚至垃圾堆里可能出现的电子废料。
然而,将近二十分钟,绕了差不多两圈,除了发现几个标注着化工原料编号的仓库通风口、标准的消防通道大门以及一些老旧的下管道外,一无所获。
没有看到预想中的贴着联发科或其他电子元件标志的运输车辆,没有听到想象中生产线特有的规律性轻微嗡鸣或测试铃声,甚至连一块像样的、写着“光速科技”或者任何相关字眼的指示牌都没找到。
它就像是一个完美的谜团,所有的秘密都被严严实实地包裹在这片化工复合体的高墙之内,没有泄露出一丝一毫。
这个“光速科技”仿佛完全融入了“江州国际联合化工”这个母体,或者说,它本身就是化工厂一个不为人知的、刻意保持低调的秘密部分,如同潜伏在水下的冰山,只通过淘宝店铺这个虚拟的窗口,向外界展示着它的能量。
临近中午,步行了许久的三人感到有些疲惫,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徒劳感和生理上的饥饿。
清冷的空气吸入肺中,带着化工厂特有的味道,似乎也更让人容易感到能量消耗。
他们站在围墙的拐角处,望着依旧沉默而神秘的厂区,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这次调查任务的挑战性。
目标就在眼前,却又如同雾里看花,触手可及却又隔着一层无形的、坚韧的壁垒。
陈文翰深吸一口气,那复杂的化工气味此刻仿佛也成了对手散发出的一种防御气息,冷静地拒绝着外来的窥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