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0章 理想照进现实的落差(2 / 2)
他仿佛能脑补出工人围着这台老掉牙的机器,不断调试参数、磕磕绊绊、时不时停工检修的生产场景,一种极不专业的印象深深烙下。
旁边的检测区域,景象更是让他瞠目结舌,几乎颠覆了他对电子产品测试的认知。
那根本不是检测区,更像是一个电子爱好者的混乱工作台!
几张廉价的、桌腿晃动的办公桌上,杂乱地摆着几台看起来像是用散件组装的台式电脑,机箱侧板甚至都没盖严,露出里面五颜六色的排线。
屏幕亮着,运行着似乎是自行编写的测试程序界面,UI设计粗糙简陋,像是上个世纪的DOS界面,毫无美观可言。
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连接电脑的那些测试治具(Fixture)——它们根本就不是标准化的工业产品!
看起来完全是用各种不同规格的排针、洞洞板、亚克力板、甚至木块自己切割、拼接、焊接、用热熔胶和螺丝固定起来的!
电线裸露在外,焊点粗糙,毫无屏蔽和防护措施,显得极其业余和危险。
工人们正手工将一块块主板小心翼翼地卡进这些自制的治具里,然后盯着屏幕上的通过/失败提示,再用笔在纸质表格上记录数据。
(戴维·王内心:“MyGod…这简直是在开玩笑!这种测试环境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如何保证?电磁干扰、静电防护几乎为零!环境温湿度变化完全被忽略!这测试出来的数据有什么意义?这生产出来的产品根本谈不上可靠性!完全是撞大运!”)
作为技术负责人,他感到一阵强烈的不适和职业性的鄙夷。
最后的组装线,则是一条长长的、极其简单的皮带传送带工作台。
两旁坐着的工人大部分是年轻的女孩,看起来像是附近技校毕业或从农村招来的,她们手法异常熟练地进行着高度重复的手工操作:用塑料镊子安装小小的液晶屏幕、用电烙铁焊接纤细的排线(竟然不是用ector!)、用电动起子锁上密密麻麻的螺丝、安装电池和后盖、最后贴上屏幕保护膜……几乎每一步都高度依赖人眼的判断和手指的灵活性,自动化程度极低。
虽然她们的速度很快,效率看起来不低,整个生产线也呈现出一种忙碌的“繁荣”景象,但那种纯粹依靠密集人力堆砌起来的、近乎原始的生产方式,与摩托罗拉那高度自动化、充斥着机器人精准手臂、精密气动夹具、无人智能传送带和全流程数据监控的现代化车间相比,简直是原始部落与工业时代的差距,落后了不止一个时代。
(李明内心:“这…这完完全全就是一个小作坊式的山寨机工厂模式啊!我在华强北看到的很多地下作坊都比这规范点!他们唯一的优势可能就是规模稍微大了一点,工人多一点,管理稍微集中一点而已!本质上毫无区别!”)
环境方面,虽然比外面化工厂那恶劣的环境好了很多,也看到了几个简易的、不停嗡嗡作响的简易风淋口(但工人们进出似乎并不严格遵循流程,常常直接绕过),工人也都统一穿了浅蓝色的防静电服(但面料看起来很薄,洗涤多次有些发白,而且很多人手腕带连接并不规范,甚至有人卷起了袖子),但整体的洁净度、温湿度控制、静电防护水平,距离国际大厂那恒温恒湿、万级甚至千级无尘、全员严格遵循ESD规范的标准,差了何止十万八千里!
他甚至能清晰地看到在头顶日光灯投射下的光柱中,无数细微的尘埃在肆意飞舞、沉降。
陈文翰彻底惊呆了,甚至忘了掩饰脸上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