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陈代赵,魏代齐(1 / 2)
大齐景和三年正月十八,辰时初刻,洛阳南郊。
朔风凛冽,旌旗猎猎。受禅台下,文武百官肃立如林,各色朝服在晨光中交相辉映。
不多时,大齐皇帝赵怵着十二章衮冕,玄衣纁裳,在十二旒玉藻的掩映下拾级而上。左右侍中手捧传国玉玺与天子六玺紧随其后,武卫将军按剑扈从。群臣分班序立,依品秩鱼贯登坛,列于坛上东侧。
此时晨钟九响,太常焚香告天。而所有人的目光却一致投向受禅台西侧,那里是魏王陈蒨的仪仗,正在礼官的引导下缓缓而来。
陈禹康以侍中之位立于赵怵身侧,手捧诏书。待陈蒨近前,他倏然展卷,朗声宣读道:
“齐祚已尽,天命在陈。魏王陈蒨,德合乾坤,仁孚万姓,今遵历数之归,以神器授魏。愿顺天应人,永绥四海!”
赵怵躬身向前,双手捧起传国玉玺,郑重奉于陈蒨面前。陈蒨肃容接过随即转身面南,昂首高声道:
“皇帝臣蒨,敢用玄牡,昭告于皇皇后帝:齐祚九传,享国百二十有三载。今四海困穷,纲常废弛,灾异频仍。稽之谶纬,揆诸天道,咸谓历数在陈,运终齐室。
夫休徵之兆,实神明所授;亿兆之望,乃天命攸归。朕虽菲德,敢不祗承?谨择吉日,率群僚登坛受帝玺绶,告类于天,以顺天人之望!”
话落,陈蒨已点燃三重柴燎。柏木清香随烟直上九霄,燔柴告天之仪与授玺大典相应相成。
陈蒨清越的声音穿透缭绕烟气,与祭坛四周的编钟雅乐共鸣。燎烟扶摇处,恍若天意垂鉴。
待礼成后,陈蒨下坛,正式宣布登基为帝,改国号为魏,改元景命,定都洛阳。而后颁布诏书,大赦天下,封赏百官及宗室,确立新朝制度,群臣山呼万岁。
新朝肇建之初,陈蒨即以七姓勋旧,功在社稷为由,大赉群臣。凡佐命元勋、从龙旧部,皆依其勋劳品第,颁赐爵秩,厚加封赏。
陈蒨加封陈文邵为南阳郡侯、陈禹康为蜀郡侯、陈文穆为汝南郡侯、陈文桦为陈留郡侯、陈子安为临沂侯,增封邑两千户、崔绍谦为清河郡侯、李萧然为陇西郡侯、柳言凯为河东郡侯、柳言昱为襄侯,并同时划拨平乡、南河二县为其封邑、王承文为太原郡侯、王承毅为真定侯,增封邑两千户、杨昭达为弘农郡侯、谢乾为陈郡侯、谢邕为平棘侯,增封邑两千户。皆世袭罔替,与国同休。
除此外,特加恩典,七家家主各增封邑两千户,以彰圣眷。
同月二十二日,陈蒨下诏册立崔绍芸为皇后,命太尉李琰为正使,持皇后策书与印玺,亲自交予大魏的第一任皇后的手中。
崔绍芸身披绣有五彩雉纹的玄色祎衣,尽显世家女子的端庄肃立。待册使至,她敛衽而拜,双手恭受册宝,继而面北行三跪九叩大礼,谨奏道:
“妾以微贱,蒙恩册立,谨奉策以谢!”
礼成,崔绍芸登重翟车,卤簿仪卫前导,百官分列道左,伏谒迎贺。车驾入宫,先诣太庙,以皇后之礼祭告陈氏先祖,昭告承嗣宗庙之责。至此,崔氏由臣妻而正位中宫,母仪天下。
是夜,太极殿寝宫内,崔绍芸褪去繁复的礼服,如倦鸟归巢般偎入陈蒨怀中,眉间犹带轻愁。
“陛下居前朝,妾身居中宫,自此便要长作参商之隔了吗?”
她低声呢喃,指尖无意识地绞着锦衾一角。陈蒨忽地翻身将她笼在身下,修长的手指缠绕着她散落的青丝,温言笑道:
“那朕就特许爱妻夜夜宿于太极殿内。平日若无朝议,芸儿可随时来此伴朕理政。
此外,私下里芸儿不必以臣妾自称,也不需称呼我为陛下,我也不会在以朕自称,芸儿只当咱们是一对儿普通的夫妻就行,还如往常那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