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6章 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与行动落实(1 / 1)
清晨七点,1913年序能学堂村的村口,“环保积分兑换站”前已排起长队。村民们提着分类好的垃圾,拿着积分卡,有序兑换生活用品——两袋厨余垃圾换一包蓄能稻种,三捆可回收物换一块肥皂。负责兑换的志愿者小李,一边登记积分,一边向村民讲解:“大家把垃圾分好类,既能兑换东西,还能让村里的环境更干净,咱们的序能井水质也会更好。”
村民王婶提着满满两袋厨余垃圾走来,笑着说:“自从有了这个兑换站,家里人都养成了分类习惯,连我家小孙子都知道‘菜叶果皮进绿袋,旧纸塑料进蓝袋’。你看,这是我们家攒的积分,换两包稻种,下次种出来的稻子肯定更饱满!”如今的序能学堂村,道路两旁看不到一点垃圾,家家户户门口都摆着“厨余”“可回收”“其他”三色垃圾桶,曾经随意堆放的秸秆,现在都被送到村里的“蓄能沼气池”,转化成清洁能源供村民使用。
这样的环保场景,在各时空已成为常态。1967年的上海街头,“绿色出行”的理念深入人心。早高峰时段,路面上的电动汽车、共享单车比燃油车还多,公交站台上,电子屏实时显示着公交车的到站时间和碳排放数据。市民李叔叔扫码解锁一辆共享单车,笑着对身边的同事说:“现在骑车上班太方便了,不仅能锻炼身体,还能为环保出份力,你看我这个月的‘绿色出行积分’,都能兑换两张电影票了!”
为了鼓励绿色出行,1967年还推出了“碳账户”制度,市民的出行、购物、用电等行为产生的碳排放量,都会被记录在“碳账户”中,积分可兑换公共交通优惠券、商场折扣等。这个制度推出后,选择公共交通或骑行出行的市民比例提升了40%,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较去年增加了50天。
在日常生活中,“减少浪费、使用环保产品”也成了人们的共识。1938年的重庆老街,商铺里的一次性塑料袋几乎绝迹,取而代之的是可降解的布袋、竹篮。在一家杂货铺里,老板正给顾客打包商品,他笑着说:“现在大家来买东西,都会自带布袋,我们也免费提供竹篮租借服务,既环保又省钱,生意反而更好了。”顾客张阿姨提着刚买的蔬菜,晃了晃手中的布袋:“这个布袋用了三年了,比塑料袋结实多了,还能反复用,为地球省点资源,是咱们每个人的责任。”
企业的环保行动,更是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1967年的“序能电子厂”,车间里的生产设备全部换成了低能耗、零排放的型号,生产废水经过处理后,能直接用于厂区绿化灌溉。厂长站在废水处理池旁,向参观的市民介绍:“我们投入了500万元改造环保设备,虽然成本增加了,但每年能减少碳排放1000吨,还能节省30%的水资源,既保护了环境,也为企业赢得了好口碑,现在订单比去年多了20%!”
1938年的“战地纺织厂”,则用废弃的布料和棉花边角料,生产出了“环保再生布”。在生产车间,工人小李正将边角料放入破碎机,她说:“以前这些边角料都当垃圾扔了,现在经过处理,能重新做成布料,既减少了浪费,又降低了生产成本,我们生产的再生布还成了抢手货,很多服装厂都来订购呢!”企业还定期举办“环保开放日”,邀请市民参观生产流程,传播绿色生产理念。
江浅在考察各时空环保情况时,走进1913年的序能学堂村,看到村民们自觉分类垃圾、使用清洁能源;来到1967年的序能电子厂,了解企业的绿色生产模式;走访1938年的战地纺织厂,见证废弃材料的“变身”。她感慨地说:“环保意识的深入人心,离不开每个人、每个企业的努力。当环保成为一种生活习惯、一种生产方式,我们的生态环境就会越来越好,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会离我们越来越近。”
为了让环保行动持续推进,各时空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环保活动:1913年举办“序能植树节”,村民们每年都会种下上千棵树苗;1938年开展“河道清淤志愿行”,志愿者们定期清理河流垃圾;1967年组织“环保创意大赛”,鼓励市民用废弃材料制作手工艺品。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人们的环保意识,还让环保行动变得更有趣、更有意义。
夕阳西下,1913年的序能学堂村,村民们扛着锄头,去田间查看用沼液浇灌的庄稼;1967年的街头,下班的人们骑着共享单车,哼着小曲往家走;1938年的战地纺织厂,工人师傅们正将一批环保再生布打包,准备发往各地。不同时空的人们,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环保理念,全社会形成了“人人讲环保、处处见行动”的良好氛围,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共同守护着这片美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