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时砂遗楼 > 第791章 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紧密结合

第791章 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紧密结合(1 / 1)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清晨的1913年序能学堂,初三(2)班的教室里,学生们正围着一台“序能农具实操台”忙碌。讲台上,1913年本地序能农具厂的工程师张师傅,手持一把改良版序能犁,详细讲解操作原理:“大家看,这处齿轮的咬合角度经过调整,能减少30%的能量损耗,耕地时更省力。现在分组实操,每人都要试着调试齿轮参数。”

学生阿明蹲在实操台前,按照张师傅的指导转动旋钮,实操台屏幕上实时显示着能量损耗数据。“张师傅,为什么我调完后,损耗率还是降不下来?”他疑惑地举手。张师傅走过去,指着齿轮连接处:“这里的序能传导片没对齐,轻轻往左移一点试试。”阿明调整后,屏幕上的损耗率瞬间从25%降到12%,他兴奋地喊道:“成功了!原来实操和课本上讲的细节差这么多!”

这是序能学堂与序能农具厂合作开设的“序能农具维修与改良”特色课程。为了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学堂根据农具厂反馈的技术难题,在课程中加入了“齿轮调试”“能量传导优化”等实操模块,每月还安排学生到工厂实习两天。学堂校长感慨道:“以前学生毕业后,要在工厂学徒半年才能上手,现在通过校企合作,不少学生实习期间就能独立解决简单的农具故障,企业也省心不少。”

1938年的重庆职业技术学校,同样探索着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融合之路。学校与当地的战时纺织厂合作,开设“纺织技术与生产管理”专业,课程设置完全贴合工厂需求——上午学生在课堂学习“棉纱纺织原理”“织布机维护”等理论知识,下午就穿着工作服走进工厂车间,在工人师傅的指导下操作织布机。

17岁的学生小红,正在车间练习“断纱接头”技术。她左手捏着棉纱,右手快速打结,动作越来越熟练。“之前在课堂上看视频觉得很简单,自己动手才发现,打结力度要刚好,不然织出来的布会有瑕疵。”小红擦了擦额头的汗,对身边的工人师傅说。师傅笑着点头:“多练练就好了,你现在一分钟能接8个接头,比刚来时进步多了!等你毕业,完全能胜任车间的技术岗。”据统计,这所学校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达到95%,不少人还成为了工厂的技术骨干。

1967年的上海科技职业学院,更是将校企合作推向深入。学院与1967年的序能电子厂共建“产教融合实训基地”,基地内不仅有与工厂同步的生产设备,还设立了“企业导师工作室”,电子厂的工程师每周会到学院授课,带领学生参与实际生产项目。

大二学生小林,正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智能序能控制器”的研发。他坐在电脑前,专注地编写控制程序,屏幕上的代码不断滚动。“小林,这个程序的响应速度还能再优化,你试试把这个循环算法换成递归算法。”导师指着屏幕说。小林立刻修改代码,测试后发现控制器的响应时间从0.5秒缩短到0.2秒。“太神奇了!在学校实验室只能做模拟实验,在这里能参与真正的研发项目,学到的东西比课本上实用多了。”小林兴奋地说。毕业后,小林直接入职序能电子厂,成为研发团队的一员,他感慨道:“校企合作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一毕业就能快速融入工作。”

除了学校教育,各时空的职业培训也在不断完善,为在职人员提供技能提升的机会。1913年的序能农具厂,每月都会组织“技能提升培训班”,邀请学堂的老师和行业专家,为工人讲解新型农具的维修技术。45岁的工人老周,从事农具维修工作20年,面对不断升级的序能农具,他一度感到力不从心。“以前修的都是简单的机械农具,现在的序能农具带芯片、带传感器,不学真的跟不上。”老周说。参加培训班后,他学会了使用“序能检测仪”,还掌握了基础的电路维修技术,现在厂里的新型农具故障,他都能独立解决。“工资涨了,干活也更有底气了,职业培训真是帮了大忙!”老周笑着说。

1938年的战后重建工厂,针对返乡士兵开展了“技能转型培训”。士兵老赵退伍后,进入工厂从事机械加工工作,但对精密机床操作不熟悉。工厂为他安排了为期三个月的培训,从基础的机床操作到复杂的零件加工,一步步耐心教学。“刚开始连图纸都看不懂,现在能独立加工精度0.01毫米的零件了。”老赵拿着自己加工的零件,自豪地说。培训结束后,老赵成为了工厂的技术能手,还带动身边的工友一起学习新技能。

1967年的“跨时空职业培训平台”更是打破了时空限制,在职人员通过平台就能学习各时空的先进技能。平台上有“序能设备维修”“智能交通调度”“新能源应用”等上百门课程,还提供在线答疑和实操模拟服务。30岁的程序员小吴,通过平台学习了1913年的序能技术知识,将其融入到自己的软件开发工作中,开发出“智能农业智能管理系统”,受到1913受农户的广泛欢迎。“职业培训让我跳出了单一的技术领域,实现了跨界创新,收入也翻了一倍。”小吴说。

江浅在考察各时空教育与职业培训情况时,走进1913年序能学堂的实操教室,看到学生们专注调试农具;来到1938年的工厂车间,目睹退伍士兵认真学习机床操作;体验1967年的线上培训平台,感受跨时空学习的便捷。她感慨地说:“教育与职业培训的紧密结合,让人才培养更贴合社会需求,既解决了企业的用工难题,又为人们提供了发展机会,这是推动人力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

如今,各时空还在不断深化教育与职业培训的融合:1913年的序能学堂与更多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开设“序能食品加工”“传统手工艺创新”等新专业;1938年的职业技术学校引入1967年的远程教学设备,让学生能学习到更先进的技术;1967年则建立了“技能等级认证体系”,为各时空的技能人才提供统一的认证标准。在教育与职业培训的协同发力下,各时空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经济发展也焕发出新的活力。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