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4章 科技与生活的深度融合创新(1 / 1)
清晨六点半,1967年的晨光透过智能玻璃窗户,柔和地洒进1913年风格的民居客厅。江浅推开家门,迎接她的不是传统的闹钟铃声,而是智能家居系统“时空管家”根据家庭成员作息自动调节的环境——客厅灯光渐次亮起,暖黄色的光线恰好驱散清晨的微凉;厨房传来轻微的运作声,嵌入式智能蒸箱正按照江浅丈夫的口味,蒸制着搭配了1913年序能稻的杂粮早餐;墙上的柔性屏显示着当天的天气、交通路况,还贴心标注了“今日雾灵山区域时空能量稳定,适合户外锻炼”。
“江主任,您昨晚设定的‘晨练模式’已启动,户外跑步机已消毒完毕,运动手环已同步您的健康数据。”“时空管家”的语音带着温和的语调。江浅笑着点头,走到厨房查看早餐进度,智能冰箱感应到她的靠近,自动亮起内部照明灯,屏幕上显示着食材的新鲜度:“序能稻杂粮包剩余3份,保鲜期还有5天;1938年战地传承的野菜干剩余100克,建议搭配鸡蛋烹饪更营养。”江浅拿起手机,通过App调整蒸箱温度:“把温度调低5度,孩子今天想吃软一点的早餐。”指令发出瞬间,蒸箱显示屏上的数字随即变化,指示灯闪烁两下表示已接收指令。
这时,江浅的儿子小宇揉着眼睛走出房间,智能衣柜根据他的身高、当天的天气和学校课程,自动推送了三套穿搭方案——运动服适合晨间锻炼,校服搭配薄外套应对上午的课程,轻便风衣则适合下午的户外活动。“妈妈,我今天想穿蓝色运动服,下午社团活动要跑步。”小宇对着衣柜旁的语音交互装置说,衣柜立刻弹出对应的运动服,衣架自动下降到他方便取用的高度。小宇换好衣服,走到餐桌旁,智能餐桌已根据他的年龄和营养需求,分好了早餐份量,还摆放了一杯温凉适宜的牛奶。“妈妈,为什么牛奶温度刚刚好呀?”小宇好奇地问,江浅指着餐桌底部的感应区:“这物和饮品的温度,冬天不会烫嘴,夏天不会太凉。”
吃完早餐,江浅送小宇上学,体验智能交通系统的便捷。母女俩走到小区门口的智能候车点,屏幕上实时显示着无人驾驶校车的位置和预计到达时间:“距本站还有2分钟,当前载员3人,剩余座位5个。”江浅通过手机App为小宇预约座位,系统立刻发送了二维码到她的手机上。不到2分钟,一辆银灰色的无人驾驶校车缓缓驶来,车身侧面的显示屏显示着“智能小学专线”,车门自动打开,语音播报:“欢迎乘坐,请出示预约二维码或刷脸验证。”小宇对着车门旁的人脸识别装置看了一眼,屏幕显示“验证通过”,座椅旁的指示灯亮起,示意他的专属座位。
“妈妈,无人驾驶校车真的不会撞到人吗?”小宇坐在座位上,看着窗外自动避让行人的校车问道。江浅指着车顶的激光雷达和车身周围的摄像头:“你看那些设备,能360度监测周围环境,比人眼反应快10倍,遇到行人、障碍物会自动减速或避让,而且所有车辆都通过‘时空交通云平台’联网,能实时共享路况,提前规划路线,比有人驾驶更安全。”正说着,校车即将通过一个十字路口,前方突然有行人横穿马路,校车立刻减速并发出提示音,同时通过云平台通知周围车辆,确保路口交通秩序井然。到达学校门口,校车自动停靠在指定区域,车门打开时,校门口的智能闸机同步识别小宇的身份,向江浅的手机发送“已安全到校”的消息。
送完小宇,江浅前往1967年的时空科技园区上班,途中通过车载智能系统参加远程会议。她驾驶的新能源汽车接入“时空交通云平台”后,系统自动规划了最优路线,避开拥堵路段。“江主任,10分钟后将开始‘远程医疗合作会议’,是否需要提前连接会议系统并开启车载投影?”车载语音助手提醒道。江浅点头:“开启吧,顺便把会议资料同步到车载屏幕上。”很快,车载屏幕上显示出会议界面,来自1913年雾灵山偏远山村的村医王婶、1938连战地医疗站的张医生,以及1967年国际医疗中心的专家们出现在屏幕上。
会议中,王婶焦急地说:“我们村有位老人,最近总是胸痛、气短,我们这里的医疗设备有限,查不出具体原因,想请专家们帮忙看看。”江浅立刻让王婶通过远程医疗设备上传老人的心电图、血压等数据,同时启动“时空全息诊疗”功能,将老人的实时影像和检查数据同步到专家终端。1967年的心脏科专家李教授仔细查看数据后,对王婶说:“从检查结果来看,老人可能是冠心病,需要进一步做冠脉造影检查。你们村没有相关设备,我们可以通过‘时空医疗舱’将移动检查设备送过去,同时安排专家远程指导操作。”张医生补充道:“我们战地医疗站之前也遇到过类似情况,用远程指导的方式完成了检查,你们有任何操作问题,随时可以联系我们。”
会议结束后,江浅联系时空医疗中心,安排将移动冠脉造影设备通过时空医疗舱送往雾灵山山村。当天下午,王婶就收到了设备,在李教授的远程指导下,顺利为老人完成检查。检查结果显示老人确实患有冠心病,李教授通过远程系统为老人制定了治疗方案,开具了处方,药品通过智能物流系统,当天就送到了王婶手中。“太感谢你们了!以前遇到这种情况,要让老人坐好几个小时的车去县城医院,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专家诊治,科技真是帮了大忙!”王婶在电话里激动地对江浅说。
傍晚,江浅下班回家,刚走到小区门口,智能家居系统就已通过手机定位知道她的行踪,提前启动“归家模式”——客厅灯光自动调亮,空调将温度调节到26c,新风系统切换为室内外空气循环模式,厨房里的智能炒锅开始预热,准备好她提前预约的晚餐食材。江浅走进家门,放下包,智能音箱播放起她喜欢的轻音乐,一天的疲惫瞬间消散。小宇从房间跑出来,兴奋地说:“妈妈,今天老师用远程教学系统,带我们‘参观’了1938年的战地医疗站,还和那里的医生视频聊天,了解当年的医疗故事!”江浅笑着摸了摸小宇的头:“是不是很有意思?以后还有更多有趣的体验,科技能让我们看到更远的地方,学到更多知识。”
晚餐后,江浅通过远程医疗App,为远在1913对老家的父母进行健康监测。她打开App,连接父母家中的智能体检设备,屏幕上实时显示着父母的血压、血糖、心率等数据,还生成了健康报告。“爸,您的血压有点偏高,记得按时吃药,饮食清淡一点,明天我让智能药房给您送点降血压的杂粮过去。”江浅对着屏幕说,父亲笑着点头:“知道了,有了这个远程监测,你们在外面也不用总担心我们的身体,真方便!”
深夜,江浅躺在床上,看着窗外的星空,智能家居系统自动调节卧室灯光为“助眠模式”,窗帘缓缓拉上,空调根据她的睡眠习惯,在凌晨自动调低温度。她拿起手机,查看当天的家庭生活数据:智能家居系统节约用电15%,智能交通系统为她节省通勤时间20分钟,远程医疗系统完成3次健康监测和1次远程诊疗。江浅感慨地想,科技与生活的深度融合,不仅让生活变得更便捷、舒适,更让不同时空的人们都能享受到优质的资源,这正是科技发展的意义所在。
在1913年的雾灵山山村,老人通过远程医疗得到及时治疗;在1938年的战地医疗站,医护人员通过远程指导提升诊疗水平;在1967年的城市,人们享受着智能家居和智能交通带来的便捷生活。科技就像一条无形的纽带,连接起不同时空的生活,让每个人都能在科技的赋能下,拥有更美好的生活,而江浅知道,未来还会有更多科技与生活融合的创新,持续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更多温暖与便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