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7章 时空守护者的精神传承与教育普及(1 / 1)
初冬的1967年教育出版社,编辑们正围着刚印刷完成的《时空守护者》系列教材忙碌。教材封面以淡蓝色为底,印着1913年地脉守护者、1938年战地守护者、1967年科技守护者携手的剪影,翻开内页,既有文字讲述的守护者故事,还有搭配的插画和扫码即可观看的短视频。江浅穿着米色毛衣,坐在编辑室的沙发上,翻看着五年级课本里《周伯的地脉守护日记》一文,对出版社张主编说:“这些故事一定要真实、有温度,让孩子们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守护者的责任感和勇气。”
张主编点点头,拿出一段刚录制好的视频给江浅看:“这是我们采访1913年地脉守护者周伯时拍的,他讲述了年轻时冒着暴雨修复地脉节点的经历,我们把这段视频做成了教材配套资源,学生扫码就能看。”视频里,满头白发的周伯拿着泛黄的守护日记,指着上面的手绘地图说:“1935年夏天,连续下了三天暴雨,雾灵山的地脉节点被冲坏,要是不及时修复,周边村庄的庄稼都会枯死。我和其他守护者背着工具,在齐腰深的洪水里走了三个小时,才到达节点位置,徒手挖开泥沙进行修复,整整忙了一天一夜。”江浅看着视频,眼眶有些湿润:“这样的真实故事,比任何说教都有力量,能让孩子们真正理解‘守护’这两个字的重量。”
除了教材,《时空守护者》系列影视作品也在各时空热映。在1913年的古镇影院,首场《战地星门守护者》放映会座无虚席。影片讲述了1938年战士们在炮火中守护星门、维护时空稳定的故事,当画面播放到守护者们为了保护平民,用身体挡住坠落的星门碎片时,影院里响起阵阵抽泣声。散场后,12岁的阿明拉着爷爷的手,眼睛红红的:“爷爷,这些守护者太勇敢了!他们明明很害怕,却还是挡在前面。”爷爷摸了摸他的头,指着影院墙上的守护者海报说:“是啊,他们就像咱们村里的地脉守护者,为了大家的安全,再危险也不退缩。以后你也要像他们一样,做个有担当的人。”
在1967年的时空实验学校,“守护者精神”主题教育活动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周一的升旗仪式上,校长通过校园广播讲述了1967年科技守护者研发时空监测设备、提前预警能量紊乱的故事,号召全校学生以守护者为榜样,在学习和生活中践行责任与担当。随后,各班级开展了“我心中的守护者”主题班会,学生们纷纷分享自己知道的守护者故事,还动手制作了守护者主题手抄报。
三年级(2)班的小宇,在手抄报上画了三个不同时空的守护者:1913年的周伯背着工具去修复地脉,1938年的张战士在战地救治伤员,1967年的李博士在实验室里研究设备。“小宇,你为什么画这三个人呀?”班主任王老师笑着问。小宇站起来,认真地说:“周伯守护土地,张战士守护大家的安全,李博士守护时空稳定,他们都是英雄!我以后也要发明能保护大家的东西,当一名科技守护者。”王老师欣慰地点头:“说得真好!守护不一定非要做惊天动地的大事,认真学习、帮助同学、爱护环境,都是在践行守护者精神。”
学校还组织了“守护者体验营”活动,让学生们通过实践感受守护的意义。在1913年的雾灵山脚下,学生们跟着周伯学习辨认地脉节点,清理节点周围的垃圾;在1938年的战地遗址,学生们模拟战地救援,学习简单的急救知识;在1967年的科技园区,学生们参观时空监测实验室,了解监测设备的工作原理。
体验营最后一天,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分享感受。来自1967年的朵朵说:“跟着周伯清理地脉节点时,我的手都冻红了,但看到节点周围变得干干净净,我觉得特别开心。原来守护环境这么不容易,以后我再也不会乱扔垃圾了。”来自1913年的阿明补充道:“在战地遗址体验救援时,我体会到了战士们的辛苦,他们为了保护大家,付出了太多。我以后要更加珍惜现在的生活,还要帮助身边有困难的人。”江浅看着孩子们真挚的表情,笑着说:“你们都是小小守护者,只要坚持做好每一件小事,就能把守护者精神传递下去。”
社区层面,以守护者为榜样的志愿者活动也在广泛开展。1913年的古镇社区,成立了“地脉守护志愿者队”,居民们定期巡逻,清理地脉周边的杂物,向游客宣传保护地脉的重要性;1938年的战后社区,“战地记忆志愿者队”的成员们走进学校、养老院,讲述守护者的故事,还为独居老人提供生活帮助;1967年的城市社区,“时空科技志愿者队”的志愿者们免费为居民检修家电,普及安全用电知识,还在社区里开设了“科技小课堂”,教孩子们简单的科学知识。
在1967年的阳光社区,每周六上午,志愿者们都会在社区广场开展服务活动。这天,志愿者小李正在为居民王奶奶检修冰箱,王奶奶看着他忙碌的身影,笑着说:“你们这些年轻人真好,每周都来帮我们做事,就像当年的守护者一样,心里装着大家。”小李擦了擦汗,笑着说:“王奶奶,我们都是向守护者学习,能为大家做点事,我们也很开心。以后您家里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随时给我们打电话。”
社区还会定期举办“守护者故事会”,邀请不同时空的守护者或其后代分享故事。在一次故事会上,1938年战地守护者张战士的儿子张叔叔,讲述了父亲当年的经历:“我父亲当年在战地守护星门,有一次为了抢修设备,三天三夜没合眼,手上磨出了很多血泡,却从来没喊过一声累。他常说,只要能让大家过上安稳日子,再苦再累都值得。”台下的居民们听得入神,纷纷表示要向张战士学习,为社区的和谐稳定贡献自己的力量。
为了让守护者精神得到更广泛的传播,江浅还推动建立了“时空守护者精神传承中心”。中心内设有“守护者事迹展”,通过实物、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不同时空守护者的故事;“精神体验馆”则让参观者通过VR技术,“沉浸式”体验守护者的工作场景;“实践区”为志愿者提供培训和活动场地,助力更多人参与到社会服务中。
在传承中心的开馆仪式上,江浅看着来自各时空的参观者,感慨地说:“守护者精神不是某个时代、某个人的专属,它是一种责任,一种担当,一种为了他人、为了社会甘愿奉献的精神。我们希望通过教材、影视、教育活动、志愿行动等多种方式,让这种精神深深扎根在每个人心中,激励大家在各自的岗位上、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守护的使命,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夕阳下,传承中心的广场上,孩子们在绘制守护者主题的壁画,老人们在讲述守护者的故事,志愿者们在为参观者提供引导服务。不同时空的人们,因为守护者精神紧紧联系在一起,用自己的行动诠释着“守护”的意义。江浅知道,只要这种精神不断传承下去,就会成为推动社会持续进步的强大动力,让每个时空都充满温暖与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