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七十三章 赵牧定策,长安终将清明(1 / 2)
赵牧接过茶盏,道了声谢,却并未立刻附和这份乐观。
他指尖轻轻摩挲着温热的杯壁,目光平静地看向窗外摇曳的竹影,沉默片刻,泼出了一瓢冷静的冷水:“秦老哥此时高兴,未免早了些。”
李世民斟茶的动作微微一滞,脸上的笑容收敛了些,疑惑地看向他:“小友何出此言?”
“崔卢已倒,余者震慑,寒门进取之路已开,难道不是彻底扫清了障碍?正是大展拳脚之时啊。”
“根除不易,余毒未尽。”赵牧声音平淡,却字字清晰,如同冰珠落玉盘,“世家长达百年的经营,盘根错节,其门生故吏,利益关联,潜移默化的影响,早已渗透朝野州县方方面面。”
“今日倒下的,只是最招摇,最撞在刀口上的几棵大树。”
“泥土之下,还有多少细根须蔓潜伏,伺机再生,谁又可知?”他转回目光,看向李世民,眼神深邃平静,却带着一种穿透表象的锐利。
“更何况,”他稍稍加重了语气,“秦老哥莫非以为,寒门子弟一旦掌权,便个个皆是清廉如水,一心为公的圣贤?”
“权力诱人,腐化之速,远超想象。”
“若无约束,无监督,今日之寒门,安知不会成为明日之新阀?”
“党争倾轧贪墨腐化自古就有,并非世家专利。”
“若无长远之制根本之法,今日朝堂之清朗,不过是疾风扫落叶。”
“看似风平浪静,也不过昙花一现罢了。”
“待风头过后,一切照旧,甚至变本加厉,也不是没可能!”
这番话如同冰水淋头,让李世民瞬间从胜利的喜悦中清醒过来,神色变得凝重。
他放下茶盏,背脊不自觉地挺直了。
他不得不承认,自己或许是被眼前的顺利冲昏了头脑,赵牧看得远比他更深,更透,直指帝国治理最核心的难题。
打天下难,治天下更难,守天下,防微杜渐,更是难上加难。
“那……以小友之见,眼下之势,该当如何?”李世民身体微微前倾,语气变得极为认真,不再是闲谈感慨,而是真正的虚心请教,眼神专注。
赵牧沉吟片刻,似在斟酌措辞,缓声道:“堵不如疏,破后当立。”
“与其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待问题出现再去弥补,不如趁此时机,人心思定,阻力最弱,奠定几项根本制度,或可保长久清明,防患于未然。”
“其一。”他伸出食指,“推行官员轮换制。”
“刺史,县令及漕运,仓储等关键职位官员,定下任期,三年或五载一换,必须跨道,跨州调任,不得在一地久任,形成私人势力。”
“如此,可最大程度避免结党营私,盘踞地方,亦能让官员开阔眼界,熟悉各地民情,不至成为井底之蛙。”
“其二,”他再伸一指,“设立独立于三省六部之外的新衙门,或可称审计司。”
“专司核查中央各部,地方州县之账目,工程款项,粮仓储备,乃至监察官员财产异常变动。”
“该司直接对……陛下负责,不受其他衙门节制,拥有独立稽查,问询之权,可定期或不定期巡查各地,让贪墨无所遁形,亦可使陛下之耳目,不受蒙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