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9章 出使东吴.(2 / 2)
他轻轻咳嗽了几声,苍白的脸上因激动泛起一丝潮红,但眼神却异常清澈和坚定。他示意众人安静,然后用缓慢而清晰的声音,开始了他的解释,这解释更像是一次关乎国运的战略推演:
“陛下,诸位大人,亮深知诸位心中之痛,亮……又何尝不痛?”他声音低沉,带着真挚的情感,“先帝与关、张二位将军之仇,亮无一日敢忘!荆州之失,更是亮生平之大憾!”
他话锋陡然一转,语气变得无比冷静乃至冷酷:“然,诸位需知,国策,不分近疏,唯利害耳!”
他环视众人,目光如炬:“昔年,先帝与二位将军遭害,固然令人痛心疾首,然究其根源,乃是当时局势使然,利益驱使。东吴欲全据长江之利,视我占有荆州为心腹之患,故有偷袭之举。此非私怨,实乃国争!”
他引经据典,提升论述的高度:“诸位可曾细读春秋战国之史?诸侯之间,今日为友,明日为敌,联姻与征伐并存,何曾因私怨而废公利?远交近攻,合纵连横,无不是为了社稷存续与国家利益!若因私仇而罔顾国危,岂非因小失大,置江山社稷于险地?”
接着,他将残酷的现实摆在众人面前:“请看今日之天下!三分之势已成,然北汉已据幽、平、冀、并、青、徐、豫、兖、司隶及凉州、荆州南阳之地,坐拥十州之广,带甲百万,仓廪充实,国力之强盛,远非我西蜀或东吴任何一国所能单独抗衡!而我西蜀,偏居西南一隅,仅有益州一州之地,虽有益州天府之国,然失去荆州战略要冲与财赋重地,已彻底失去与北汉、东吴鼎足而三之力!”
他的声音带着深深的忧虑:“若北汉再度兴兵,以其雷霆之势,水陆并进,我蜀中虽有山川之险,又能支撑几时?届时,恐国休矣!先帝基业,汉室火种,将毁于一旦!那时,我等又有何面目去见先帝?!”
最后,他描绘了联盟的战略前景与唯一生机:“反之,倘若我国能与东吴摒弃前嫌,结为联盟。则我国有秦岭、巴山之险,易守难攻;东吴有长江天堑与水军之利,可阻北汉顺流而下。两国并举,可拥益、扬、荆、交四州之地,人力物力倍增,方可与北汉形成长期对峙之势!”
他的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只要僵局能够维持,静待时机。倘若将来北汉内部生变,或天灾人祸,或主少国疑,便是我等的机会!届时,我国可出秦川,兵指关中;东吴可溯江北上,直捣中原!两国齐头并进,遥相呼应,或可扭转乾坤,光复汉室,重振华夏!此乃唯一可行之长远战略,望陛下与诸位大人明察!”
诸葛亮这一番长篇大论,层层递进,从情感铺垫到现实分析,从历史借鉴到未来展望,将联吴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唯一性阐述得淋漓尽致。他不仅是在讲道理,更是在为这个危局中的国家,指出一条充满艰难却可能是唯一的生路。
殿内一片寂静。刘禅脸上的激动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思索。陈到、简雍等老臣也陷入了沉默,脸上的抗拒被凝重所取代。费祎、马岱等人更是若有所悟。
良久,刘禅长长地叹了口气,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他看向诸葛亮,眼神复杂,但最终化为信任与决断:“相父……所言极是。是朕……是朕拘泥于私怨,险些误了国家大事。就依相父之策!”
陈到等人也纷纷拱手:“臣等愚钝,谨遵丞相之谋!”
于是,在公元221年秋,当北汉皇帝吴权正率领主力在瀛洲激战正酣之时,蜀汉丞相诸葛亮,不顾病后虚弱,亲自作为使臣,乘坐舟船,沿江东下,前往吴国都城建业。他要去面见那个有着杀主之仇的孙权,商讨那关乎两国命运的联盟大计。一场新的合纵连横,在诸葛亮的推动下,悄然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