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6章 黄包车工坊的现状(1 / 1)
见苏夜寒在一旁坐下我才说道:“苏舵主,你们来这荒山野岭开办工坊真是受苦了,”我说的很真挚,苏夜寒苦笑了一声道:“为圣教出力是卑职的本分,”我刚想询问工坊的发展状况,孙铁臂这个二货嚷嚷起来:“老苏,你快弄点吃的过来,坐船二十多天都吃馒头咸菜,嘴里都淡出水来了,”苏夜寒连忙让人去准备饭菜。
这边我最迫切见到的当然是杨征北,随口就问了出来:“苏舵主,杨征北现在在哪里?”苏夜寒连忙道:“杨小爷在工坊那边,离这边还有大半天的山路,要不要现在就通知他过来?”我赶紧摆手:“不用了,反正我明天要去工坊看看,”部下出来创业,做出了成绩,一定要给予充分的肯定,我接着道:“苏舵主,你们一百多人来到这荒山野岭,又是在官兵的眼皮底下,刚几个月就把黄包车的产量提到上千辆,你们的能力和努力有目共睹,我这次过来就是看看你们有什么实际困难,帮你们解决一下,”苏夜寒冷漠的脸上也露出激动的神色:“公子,我们做的还不好,还需要继续努力。”
在这溶洞里才会儿就感到凉飕飕的,真是阴暗潮湿啊,苏夜寒也差不多四十岁了,我关心的问道:“苏舵主,你们长时间住在这溶洞里,身体还吃得消吗?”苏夜寒长叹一声道:“确实有不少兄弟得了风湿,”“那你有没有?”苏夜寒道:“我也有一点,”风湿这种病得了就不容易好,后世专家都解决不了的毛病,我下了很大的决心道:“我一定要把你们的居住条件放在心里,让你们以后都住在温暖干燥的房子里,这样风湿才能慢慢好起来,”苏夜寒点头:“谢谢公子!”
说话之间,有人把饭端了上来,在我和苏夜寒面前的小方桌上放了两个盆,一个盆里是馒头,一个盆里应该是炖兔肉,筷子只放了三双,应该是为我和苏夜寒还有孙铁臂准备的,孙铁臂抓起馒头就咬了一口,筷子夹了一块肉就往嘴里塞,就这样也没耽误他说话:“老苏,好不容易来你这里一趟,你就用这个招待啊,怎么连酒都没有?”听了这话我就想打人,因为我看到溶洞里另外两张桌子上只有杂面饼子和汤,这明显是苏夜寒的助手和护卫吃的,人家把最好的都给我们这边了,孙铁臂还在嚷嚷,苏夜寒也只是干笑。
我端起兔肉,走另两桌边,把兔肉均分给他们,然后又把桌上的馒头和他们换了杂面饼子,屋里的人都怔怔地看着我,我语重心长地道:“兄弟们,我们圣教的教义就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上下没有等级,我和你们没有等级,你们和你们的下属也不要等级之分,不管是现在的艰苦创业时候,还是将来我们发达了,都不要有等级之分,职位、功劳、付出有区别会表现在薪俸和奖赏上,但是我们日常生活是一律平等,如果现在不注意处理好这种关系,我们就会发展成为造反做皇帝那群人一样的人,说穿了他们就是大一点的强盗,我们和他们的本质区别就是我们永远把自己当做普通人一样,哪里都不搞特殊。”
屋里的人被我这一席话都说的一愣一愣的,苏夜寒应该是真的若有所思,其他人应该是真的听傻了,苏夜寒还是有做官的气质,领导讲话之后,他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支持,并说出来自己的感悟,“各位兄弟,公子是提醒我们,要把圣教的教义时刻贯彻到我们日常的言行当中,身体力行地来影响我们身边的人,让圣教的思想发扬光大,遇到困难要冲锋在前,遇到享受,一定要看其他兄弟有没有,”一顿饭被吃出了新的高度,我赶紧往回拽,“大家都饿了,抓紧吃饭吧,”孙铁臂老不高兴了,该他吃的肉都被分掉,我在桌子底下使劲踹了他一脚,又哄他道:“孙大个,你很久没打猎了吧,明天找个兄弟带你进山,打点野味改善伙食,”孙铁臂一听说让他去打猎,马上就高兴起来。
饭后和苏夜寒讨论黄包车工坊的发展,苏夜寒道:“目前我们的主要困难就是,在襄阳城官兵的眼皮底下,附近有三道巡检司的关卡,铁矿和生铁的运输都要选择晚上,发动全部人手才能完成,生活物资就不能走汉江运输过来了,要尽量减少官兵的注意,只能走山路运过来,所以生活上是很不便利,”我点点头:“工坊必须要水运方便,这一点很重要,生活上必然就要困难,不靠近市集,还要注意保密,真是很麻烦,眼下要解决这个困难,就要求助荆州分舵,让他们负担起你们的生活物资运送,你们有和他们联系过吗?”
苏夜寒叹口气道:“我们毕竟是不同的分舵了,这边给他们送过去一批黄包车,他们也给结算了银子,”“以后你们给他们送黄包车,让他们运送生活物资给你们,不行我明天就到荆州走一趟,”苏夜寒连忙道:“公子,你都坐了这么多天的船了,明天派人给萧舵主送个信,让他来这边吧,”我一想,自己可以偷个懒,这样也很好,就答应了,
晚上在溶洞里睡觉,真不是什么好的感受,阴暗潮湿,很小的木板床,溶洞里的穿堂风还很大,还不如在客船上睡座椅,不过还要装着无所谓的样子,不然手下人能一直睡这里,你一个晚上都睡不了,人家会怎么看我。
第二天,吃了块杂面饼子喝了点稀饭,在苏夜寒的陪同下,前往黄包车工坊,在晨雾的笼罩在,不远处的山头都影影绰绰,沿着山间小径又翻过了两座山头,开始山里的边边角角都被种上了麦子,我问道:“苏舵主,这山里面有多少山民?”苏夜寒道:“没有统计过,估计不少于五十万吧,”我追问:“他们是一直生活在这里吗?”苏夜寒道:“几乎没有超过十年的,都是逃荒的灾民,荒年田地欠收,官府的税收不但不减少还加派了三饷,农民都弃地谋生,躲在这深山里,土地虽然贫瘠,好在不用纳税,能维持全家饿不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