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0章 诏狱“作秀”(1 / 2)
小皇帝的禅位诏书甫一颁布,便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檄天下,短短数日之间,已遍传四海。
消息所至,东汉、唐国、蜀国、吴国等诸侯列国朝野震动。
各国君主与公卿纷纷厉声斥责霍无忌“大逆不道”、“篡国奸雄”,檄文与口诛如同雪片般飞来,誓要将他的名字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斥为“千古罪人”。天下文人士子,尤其以东林遗风自居者,更是群情激愤,挥动如椽巨笔,撰写雄文,极尽口诛笔伐之能事,仿佛要以笔墨化作刀剑,将这个谋朝篡位的奸贼扼杀在摇篮之中。
然而,面对这滔天的舆论巨浪,端坐于京城的霍无忌却只是付之一哂。他深知这些骂声终究隔着一层,鞭长莫及,动摇不了他的根基。真正关键的,是夏国本土的稳定。
而夏国境内,此刻却呈现出一派异乎寻常的“祥和”。
这“祥和”并非凭空而来,其代价,便是刘伯温此前以铁腕手段对清流文官集团进行的那场彻底清洗。曾经的反对者们,如今非死即逃,朝堂之上,早已无人敢置喙半句。
来自楚国女王张佛儿与司马懿、西凉督护彭越与新王王莽、坐镇燕晋的柴荣与刘裕、东胡大总管王保保等封疆大吏的效忠表文,如同百川归海,纷纷呈递至霍无忌的案前。即便是雄踞长安、手握重兵的李靖,也谨守嘉峪关前的承诺,上表称臣,承认了新朝的合法性。
因此,这场看似惊天动地的皇权更迭,在夏国境内竟未掀起太大的实质性动荡。对于绝大多数升斗小民而言,龙椅上坐着谁,远不如碗中是否有米来得重要。只要能让他们安居乐业,谁做皇帝,并无区别。
将登基大典的一应筹备事宜交由张仪、和珅等人操办后,霍无忌轻车简从,亲临那座曾关押过无数显贵的诏狱。
诏狱深处,阴暗潮湿,空气中弥漫着霉味与绝望的气息。唯独一间打扫得异常干净的囚室,显得格格不入。刘伯温布衣素袍,神色平静,正于榻上静坐,仿佛身处自家书斋。见到霍无忌在狱吏引领下走来,他从容起身,隔着栅栏躬身行礼,声音沉稳不见波澜:
“臣,刘基,恭贺王爷正位乾坤,荣登大宝!”
霍无忌快步上前,竟亲手打开牢门,踏入囚室,一把扶住刘伯温的手臂,语气诚挚:“先生快快请起!若无先生运筹帷幄,甘冒奇险,焉有本王今日?先生乃朕之第一功臣!”
刘伯温顺势起身,垂首道:“此皆臣分内之事,不敢居功。”
“先生在此受苦了!”霍无忌环视这简陋的囚室,面露感慨,“待朕登基之后,必奉先生为公爵之首,享万世尊荣!”
然而,刘伯温却缓缓摇头,脸上露出一抹淡然而决绝的笑意:“能助主公成就大业,刘基心愿已足。公爵之位,位极人臣,臣……万不敢受。”
霍无忌只当他是自谦,笑道:“哎!先生智谋深远,算无遗策,若无先生坐镇中枢,朕心难安。这公爵之位,朕还怕委屈了先生呢!”
谁知刘伯温神色一正,目光清澈而坚定地看向霍无忌,语气斩钉截铁:“主公,臣是认真的。非但公爵之位,待主公登基后,还请罢免臣在朝中的所有官职。”
霍无忌闻言,脸上的笑容瞬间凝固,眉头紧锁,满是不解:“先生……这是何意?莫非是怪朕来得晚了,让先生在此受了许多委屈?”
“非也。”刘伯温长叹一声,那叹息声中带着看透世事的苍凉,“主公可还记得那三千士子?他们的人头,是臣下令落的;他们的血,染红了京城的街衢。史笔如铁,这笔血债,无论如何也抹不去。它将成为天下文人士子心中一根永恒的刺,一道无法愈合的裂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