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晾干不是纸,是日子(2 / 2)
起初几天,大家图个新鲜,群里很是热闹。
照片、语音、表情包,一天能刷上几百条。
但三天之后,群里就再也无人更新了。
人们发现,在手机上打字远不如随手拿起炭笔划拉几下来得直接,而那些真正重要的、需要所有人看到的信息,在繁杂的聊天记录里一闪而过,远不如挂在头顶那般醒目。
反倒是每天清晨六点,那个被大家凑钱买了新书包的小男孩,依旧会精力充沛地沿着巷子跑一圈,用清脆的童音喊一遍当日的要点。
沈星河的堂兄沈建国来串门,看到那块孤零零的二维码牌,发出一声不屑的冷笑:“手机会没电,人不会。”
一语成谶。
几天后的一个夏夜,因为线路检修,整条巷子陷入了停电。
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漆黑中,没有了手机屏幕的微光,人们反倒镇定下来。
很快,石板地上响起了“沙沙”的轻微划动声。
那是有人摸出备用的炭条,在黑暗中凭借记忆和触摸,在地面上接力写下各家的应急联络方式和物资储备情况。
黑暗中,信息以最原始、也最可靠的方式传递着。
第二天一早,电来了,那块崭新的二维码牌,被人悄悄地挪到了公共厕所的门口,成了指示方向的路标。
转眼到了秋天,林夏负责策划社区的“纸火节十周年回顾展”,她想了很久,觉得只有沈星河有资格为这次展览题写序言。
纸火节源于这条巷子,而沈星河,正是这一切无声的开启者。
“沈师傅,您就写几句吧,这十年,不容易。”林夏恳切地请求。
沈星河依旧是拒绝了,摆摆手,说自己只是个闲人,写不了那么大的文章。
展览办得很成功,展出了十年来巷子里最有代表性的炭报纸、改良的工具,还有那些记录着邻里温情的照片。
闭展前的最后一夜,沈星河独自一人来到了空无一人的展厅。
他没有点灯,就着月光,用手指蘸了些不知是谁洒落在桌上的清水,在主展板最下方的木质边缘上,一笔一划地写下一行小字。
“最好的记录,是不必被看见的提醒。”
字迹在干燥的木板上迅速渗入、变淡,几分钟后就消失无踪。
展览结束那天,管理员在收拾展品时,惊讶地发现,所有正式的题词和展板说明都被居民们小心翼翼地揭下,当作珍贵的纪念品收藏了起来。
唯独那块主展板的边缘,随着室内外湿度的变化,那行水写的小字会反复地显现,又反复地消失,像一个温柔的呼吸,深深地留在了木纹的肌理里。
又一个雨后的清晨,孩子们最先发现,晾绳上的炭报纸少了一大半。
原来是昨夜风大,吹散了不少,大家竟都懒得去补。
然而,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巷子里没有丝毫混乱。
买菜的大娘依旧在最合适的时辰提着篮子出了门,需要定时熬药的张大爷家准时飘出了药香,甚至连哪家该轮到今天打扫巷子,都进行得井井有条,无人出错。
沈星河站在自家门口,听见两个老太太在阳光下闲聊。
“嘿,现在都不用看上头写着啥了。”
“可不是嘛,心里都有一本账了。”
沈星河闻言,嘴角浮起一丝久违的、发自内心的微笑。
当习惯成为自然,当提醒融入血脉,启蒙者的使命,便也在这无声的默契中,悄然终结了。
巷子进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和谐与宁静。
日子一天天过去,太阳升起又落下,一切都精准而有序。
只是,沈星河脸上的笑容,不知何时又渐渐淡去了。
他看着这条安静得近乎完美的巷子,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那种因为需要彼此确认、彼此提醒而产生的嘈杂和喧闹不见了。
生命力的齿轮以前所未有的顺滑度转动着,可那曾经因笨拙摩擦而产生的、鲜活的暖意,似乎也随之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