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沙袋垒的是人心(2 / 2)
会议室里一片寂静,干部们面面相觑。
那幅画在烟盒上的、粗糙得近乎可笑的“人体图”,却比墙上那张精密的地图更直观,更具说服力。
最终,“邻里互助优先”这一原则,被郑重地写入了街道的正式应急预案中。
夜半,雨势骤然加剧,狂风卷着豆大的雨点,像无数把小石子砸在瓦片上。
巷子中段一处年久失修的老墙,终于扛不住连日的浸泡,墙体上出现了一道清晰的水渍,并迅速扩大。
沈星河听到动静,披上雨衣就冲了出去。
当他赶到现场时,却发现已经有三个人守在那里了。
李家的年轻小伙子正用和好的水泥混合物填堵渗水的缝隙,动作麻利;王婆不知从哪儿端来一碗滚烫的姜茶,硬塞到小伙子手里让他暖暖身子;裁缝家的媳妇则打着一把光线极强的手电,为他精准地照亮每一处细小的裂缝。
他们看到沈星河来了,没有丝毫的惊讶或迎接,只是埋头干活的李家小伙抬起头,抹了把脸上的雨水,用一种请教同行的语气问道:“沈哥,您给瞧瞧,这灰我配得对不对?是不是还得再干点儿?”
沈星河蹲下身,捻起一点水泥砂浆,在指尖搓了搓,感受着湿度和黏性,然后点了点头:“配得正好,就按这个来。”
“好嘞。”
小伙子应了一声,便继续专心致志地堵着墙缝。
王婆和裁缝媳妇也只是朝他笑了笑,便各司其职。
再没有人多看他一眼,仿佛他的到来,只是为这个临时的“抢修小组”又增加了一个普通的邻居,一个可以提供专业意见的顾问,而不是一个需要仰望和依赖的核心。
那一瞬间,一种奇异的、前所未有的轻松感涌上沈星河的心头。
他终于不再需要扮演那个无所不能的“沈老师”,不再需要背负着引领整个巷子前行的沉重角色。
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会看水泥配比、在雨夜里会为一道墙缝而担忧的,南风巷的普通一员。
天亮时分,持续了三天的暴雨终于停了。
巷子里的积水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缓缓退去,留下一地湿滑的淤泥。
孩子们最高兴,提着他们的小桶,从“防汛功臣”变成了“清淤先锋”,在泥水里踩来踩去,寻找着被雨水冲出来的“宝贝”。
一个眼尖的男孩忽然尖叫起来,他从一堆烂泥里刨出了一枚锈迹斑斑的铜钱。
众人围拢过去,有人拿来清水冲洗干净,只见上面赫然刻着“乾隆通宝”四个字。
一个稍有见识的居民提议,这好歹算个文物,应该上交给博物馆。
然而,更多的人却笑着摇了摇头。
王婆拿过那枚铜钱,在手里掂了掂,乐呵呵地说:“交啥博物馆啊,这可是咱们巷子自己个儿的宝贝。回头洗干净了,留着压米缸,镇霉气,保佑咱们往后风调雨顺!”这个提议立刻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赞同。
沈星河远远地望着那枚被孩子们仔细洗净后,郑重地放在窗台上晒太阳的旧钱币,阳光穿透云层,给它镀上了一层温暖的金边。
他忽然想起了前世,他办公室那个巨大保险柜里,锁着的一排排限量版纪念币和贵金属。
那时,他以为财富就是那些被估价、被锁起来、用以证明身份和地位的东西。
直到此刻,他才恍然大悟,真正有价值的,或许并不是物件本身的价格,而是能让一枚蒙尘的旧钱,重新被一群人笑着、寄予着希望拿来使用的这一段时光。
夜色渐褪,檐下的滴水声由急促的鼓点变成了疏落的残响。
沈星河站在廊下,深深吸了一口带着泥土芬芳和石板清冽气息的空气。
那股弥漫了数日的、湿到骨子里的霉味,似乎正被一种更洁净、更富有生机的味道悄然取代,仿佛整个南风巷都在水洗之后,屏息等待着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