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3章 激励争先,士绅归心(1 / 2)
工地上的热火朝天,不仅仅是靠口号和强制命令就能维持的。
于这支由民夫和卫所辅兵组成的工程大军而言,吃饱肚子、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才是持续动力的源泉。
秦思齐打破了以往官府征役只管稀粥吊命的惯例。
每日由州衙统一供应伙食,不再是照得见人影的稀粥,而是实打实的杂粮饼子,掺和了粟米、豆面,甚至偶尔还有些细粮,管饱!
佐餐的虽多是咸菜、菜汤,但油盐充足,能提供足够的力气。光是这一项,就让来自底层、常年半饥半饱的民夫们感激涕零,干劲凭空增添了三成。
不仅如此,秦思齐动用了所有能动用的资源。从马犇那里借调了卫所部分负责运输物资的驮马以及缴获的牛,进行了分配:每十人小队,至少配给一头牛或一匹骡马,专门负责从取土点、采石场向渠线运输沉重的土石方。
这可大大减轻了民夫们最繁重的体力消耗,工程效率显著提升。牛马的嘶鸣声与民夫的号子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曲充满生机的劳动交响。
然而,秦思齐的管理手段远不止于此。单纯的吃饱和大牲口助力,只能保证基础效率。要想激发潜能,必须引入竞争和即时奖励。
他宣布了一项让所有民夫和辅兵都瞠目结舌、继而热血沸腾的奖励:工程分段进行,每完成一段标准渠道的开挖和夯实,即进行评比。
速度最快、质量最好的前三名大队,将获得额外赏赐!第一名小队,每人赏钱一百文!第二名,每人五十文!第三名,每人二十文!
一百文!足够一个五口之家的农户紧巴巴地过上十多天!即便是二十文,也能割上二斤肉,改善一下生活了!
消息传出,整个工地先是寂静了片刻,随即爆发出冲天的喧哗和议论声。民夫们眼睛都红了,卫所辅兵们也摩拳擦掌。谁不想挣这笔额外的赏钱?
“每十天,进行一次总结评奖!本官亲自为优胜者颁发赏钱!”秦思齐的承诺,更是将这份期待感拉满。
效果是立竿见影的。原本还需要小旗、总旗催促的民夫们,如今天不亮就自发起来干活,月上中天还不肯收工。
各大队之间暗中较劲,你追我赶。负责技术指导的冯工和韩烈巡查时,若是指出哪段渠道夯得不够实,不用他们发火,该队的小旗和总旗自已就先急了眼,立刻返工,生怕影响了评比。
每十天一次的评奖大会,成了工地上的节日。
秦思齐必定亲自到场,当着所有一千多人的面,将一串串铜钱,亲手交到获胜队伍每个成员的手中。他会大声念出他们的名字(或者所属小队编号),赞扬他们的勤劳和技艺。拿到赏钱的人,脸上洋溢着自豪与激动;没拿到的,则暗暗攥紧拳头,发誓下次一定要赢。
这种公开、透明、及时的激励,让底层劳动者的积极性被彻底点燃。
工地上的气氛,从最初的被迫劳役,变成了充满竞争与希望的集体创业。百姓们心情澎湃,干劲十足,工程的进度远超秦思齐最初的预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