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5章 破局(1 / 2)
跨域科研联盟的破局之路
省农科院的推广会议刚结束,萧凡的办公邮箱就收到了来自三个不同地区的求助邮件。发件人分别是内陆湖泊周边的农户代表、河口滩涂的生态管理员,还有高原湿地保护区的科研人员,邮件内容如出一辙——“菖蒲+空心菜混种方案在本地推广遇阻,作物仍出现生长异常”。
萧汀凑在电脑前,快速浏览着邮件附件里的数据:“爸爸,内陆湖泊那边土壤pH值8.2,偏碱性,空心菜的存活率只有45%;河口滩涂的盐碱度高达0.8%,菖蒲和空心菜都长得矮小发黄;高原湿地更特殊,昼夜温差15℃以上,菖蒲的吸附效率下降了50%。”他指尖在键盘上敲击,调出三地的气候和土壤数据,“这些都是我们之前没遇到过的极端环境,基础方案无法直接适配。”
叶澜拿着自己绘制的“生态功能植物分布图”,指着上面标注的不同区域:“妈妈,我们需要筛选适合不同环境的本土替代植物。比如碱性土壤可以选碱蓬,耐盐碱的话芦苇更合适,高原低温环境下,西伯利亚鸢尾的耐受性更强。”她抬头看向叶之澜,“我想建立一个‘环境-植物适配模型’,输入土壤、气候参数,就能自动推荐合适的混种植物。”
叶之澜翻看着眼下的求助材料,语气坚定:“单一方案解决不了所有问题,我们得组建跨区域科研小组,联合各地的小研究员一起攻关。萧汀负责搭建远程数据共享平台,叶澜牵头植物筛选和模型构建,我和你爸爸负责技术指导和资源协调。”
萧凡补充道:“我已经联系了这三个地区的农业部门,他们会协助当地的少儿科研爱好者加入我们,组成三个专项小组。每个小组负责收集本地的土壤、气候、植物生长数据,我们汇总后进行统一分析。”
接下来的一周,萧汀全身心投入到远程数据共享平台的搭建中。他没有使用现成的云盘工具,而是自主编写了一套简易的数据同步算法:“这个平台能实现实时数据上传、自动分类整理和差异分析。比如河口滩涂小组上传的盐碱度数据,会自动和我们的基础数据库对比,标出超出阈值的部分。”他演示着操作界面,“我还加入了权限管理功能,每个小组只能查看和自己相关的数据,保护隐私的同时方便协作。”
叶澜则开始系统性筛选本土植物。她泡在省农科院的植物标本馆,查阅了上百份资料,还联系了各地的植物研究所获取样本:“妈妈,我用层次分析法建立了评价体系,从耐逆性、吸附能力、天敌吸引、生长周期四个维度给植物打分。碱蓬在碱性土壤中的综合得分89分,芦苇在盐碱环境中得分92分,西伯利亚鸢尾在低温环境中得分87分,都是合适的替代品种。”她将植物样本分类整理,“接下来需要各地小组进行田间试验,验证这些植物的实际表现。”
跨区域科研联盟正式启动后,各地的小研究员们迅速行动起来。内陆湖泊小组传来了碱蓬的种植试验数据,河口滩涂小组测试了芦苇和菖蒲的混种效果,高原湿地小组则重点观察西伯利亚鸢尾的生长状态。萧汀每天都会登录数据共享平台,对各地传来的数据进行分析:“爸爸,内陆湖泊的碱蓬存活率达到了88%,吸附化感物质的效率72%,比空心菜更适合当地环境;但河口滩涂的芦苇生长速度太慢,混种后缓冲带成型需要30天,比预期多了10天。”
叶澜立刻调出芦苇的生长数据:“我分析了温度和盐碱度对芦苇生长的影响,发现适当提高种植密度到12株/㎡,并添加少量腐殖质改良土壤,能将生长周期缩短到22天。我已经把调整方案发给河口滩涂小组了。”
就在跨区域协作顺利推进时,新的问题出现了。高原湿地小组反馈,西伯利亚鸢尾虽然耐低温,但吸引天敌昆虫的能力很弱,导致稻飞虱的防治效果不佳。萧汀看着传来的数据,眉头紧锁:“高原昼夜温差大,很多天敌昆虫无法存活,单纯依靠本土天敌可能行不通。”
叶澜翻看着手账里的天敌昆虫资料:“我们可以引入耐寒的七星瓢虫品种,同时在缓冲带中混种蜜源植物,比如高山龙胆,为天敌昆虫提供食物和栖息环境。我计算过,高山龙胆和西伯利亚鸢尾按2:8的比例混种,既能保证吸附效果,又能提高天敌昆虫的存活率。”
萧凡补充道:“还要调整天敌投放策略,高原地区的稻飞虱繁殖速度较慢,投放频率可以从每周一次改为每两周一次,但单次投放量要增加30%,确保防治效果。”
各地小组按照调整后的方案进行试验,很快传来了好消息。高原湿地的稻飞虱密度从65只/㎡降到了20只/㎡,河口滩涂的芦苇缓冲带如期成型,内陆湖泊的作物生长指标全部达标。萧汀将所有数据整合,对“环境-植物适配模型”进行了优化:“现在模型已经能覆盖碱性土壤、盐碱地、低温环境三种典型场景,误差率控制在5%以内。我们还可以加入更多环境参数,让模型适用范围更广。”
然而,就在方案即将完成区域适配时,萧汀发现河口滩涂小组上传的数据存在异常波动:“爸爸,最近三天的化感物质浓度数据忽高忽低,而且芦苇的吸附效率突然下降了18%,这不符合之前的趋势。”他立刻联系当地的小研究员,“你们是不是改变了种植条件,或者检测设备出现了问题?”
对方的回复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我们没有改变种植条件,检测设备也正常。但最近有企业在附近开挖鱼塘,可能污染了水源,导致芦苇生长受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