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1章 青川植绿记(1 / 2)
青川植绿记
雨丝斜斜划过实验室的玻璃窗,将远山黛色晕染成一片朦胧。叶之澜指尖划过平板电脑上的等高线地图,屏幕里云南青川乡的地形三维模型清晰呈现,裸露的红壤山坡在暴雨图层叠加后,几道深褐色的冲刷痕迹触目惊心。
“朵朵刚发来的实时视频,”萧凡将手机递到她手边,语气里带着凝重,“昨晚又下了场暴雨,坡底新种的玉米苗全被冲了,村民们正清理淤泥呢。”
视频里,年轻姑娘挽着裤脚站在泥泞中,身后是被冲垮的田埂,几位老人蹲在地上叹气,雨水打湿了他们的头发,脸上满是焦灼。叶之澜看着画面里浑浊的水流顺着山坡沟壑往下淌,眉头不自觉蹙起,指尖在桌案上轻轻敲击着。
“妈妈,为什么那些泥土留不住呀?”清脆的童声从旁边传来,叶澜踮着脚尖扒着桌沿,圆溜溜的眼睛盯着屏幕里的红土坡。她身上还穿着印有小树苗图案的连衣裙,手里攥着半截彩色铅笔,纸上画满了歪歪扭扭的植物。
旁边的萧汀立刻接话,小眉头皱得跟姐姐一样:“肯定是没有像沙漠那样铺麦草方格!我昨晚用乐高搭了个小山坡,铺了‘麦草’就不会塌了。”他手里还捏着几块黄色的积木,那是他眼里的“麦草方格”。
叶之澜俯身揉了揉两个孩子的头顶,目光重新落回地图:“沙漠是流沙,用麦草方格能固定沙粒,但青川是山地,暴雨集中,泥石流冲击力大,光靠麦草不够。”她伸手点了点屏幕上的山坡,“这里的土壤是酸性红壤,粘性弱,加上坡度超过35度,植被破坏后很容易滑坡。”
萧凡早已将收集到的资料整理成册,摊开在桌面上:“青川乡年降水量超过1200毫米,集中在夏季,而且岩层多是风化岩,根系很难扎根。小宇那边已经把黄土高原梯田的坡度设计数据发过来了,他建议我们参考梯田的分级固土思路。”
“分级固土是关键,但还要选对植物。”叶之澜随手拿起桌上的《南方护坡植物图鉴》,指尖划过一页页彩色图片,“得选耐旱耐涝、根系发达、生长迅速的品种,还要适应酸性土壤。”
“妈妈你看这个!”叶澜突然指着图鉴上的香根草图片,“老师说这个草的根很长很长,能抓住泥土!”她小手在纸上比划着,画出长长的线条代表根系。萧汀也凑过来,指着另一张紫穗槐的图片:“这个树枝多,能挡雨!”
两个五岁孩子的童言童语,却让叶之澜眼前一亮。她仔细翻看资料,香根草的根系果然能深入地下两三米,分蘖能力强,而且耐贫瘠;紫穗槐固氮能力突出,能改善土壤,两者搭配确实是护坡的好选择。“澜澜和汀汀说得对,”她笑着点点头,“再加上爬山虎,攀附能力强,能覆盖坡面,形成立体防护。”
萧凡已经打开了生态模拟仓的控制面板,屏幕上显示着各项参数:“我现在调整模拟仓的环境,复刻青川的气候和土壤条件,pH值调至5.5,模拟短时强降雨强度。”
萧汀立刻跑到模拟仓旁边,小小的身影踮着脚够着仓门,将自己搭建的“微型山坡”放了进去。那是他用特殊材料做的模拟红壤坡,还细心地划分了三个区域。“我已经分好层啦,跟姐姐说的一样!”他仰着小脸,眼里满是期待。
叶澜也搬来自己的小凳子,坐在模拟仓前,手里拿着小喷壶:“妈妈,我来模拟下雨好不好?就像朵朵姐姐家那样的大雨。”
叶之澜看着两个孩子认真的模样,眼底满是温柔。她和萧凡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里看到了默契。“好啊,”她点点头,“我们一起做实验,看看怎么才能让青川的山坡不滑坡。”
接下来的几天,实验室里热闹非凡。叶之澜主导设计“梯次种植”方案,坡顶种植爬山虎,利用其攀附能力覆盖坡面,减少雨水直接冲刷;坡中种植紫穗槐,形成灌木带,减缓水流速度;坡底种植香根草,凭借发达的深根系固定坡脚,三者形成立体防护网。萧凡则负责优化方案的实操细节,设计了简易的梯级导水槽,将雨水分流引至坡底排水沟,避免水流在坡面形成冲刷沟壑。
小宇通过视频连线,远程指导他们调整梯田分级的高度差:“黄土高原的梯田每级高度在30到50厘米之间,既能挡土又能排水,你们可以参考这个比例,根据青川的坡度调整。”视频里,他还展示了当地梯田的排水系统,用石块垒砌的排水沟既坚固又实用。
模拟仓里的实验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第一次实验时,由于坡度设置过陡,模拟强降雨后,坡底的香根草幼苗被冲倒了不少。萧汀看着模拟仓里浑浊的水流,小嘴撅了起来:“怎么会这样呀?我明明铺了‘麦草’的。”
叶澜也皱着小眉头,托着下巴思考:“是不是水流太急了?我们给它搭个小堤坝好不好?”
叶之澜蹲下身,耐心地给孩子们解释:“青川的山坡比我们模拟的更陡,而且实际降雨的冲击力更大,光靠植物还不够,得有辅助的防护措施。”她转头看向萧凡,“我们可以在坡脚增设生态袋,用麦草和腐殖土填充,既环保又能挡土。”
萧凡立刻着手修改设计,在模拟仓的坡脚增设了一层生态袋。萧汀也跟着忙活起来,用小手将撕碎的麦草塞进特制的小袋子里,认真地摆放在模拟坡底。叶澜则在坡中区域补种了几株紫穗槐幼苗,还学着小宇视频里教的样子,在幼苗根部培了一圈土。
第二次模拟实验开始了。模拟仓里降下倾盆大雨,雨水顺着坡面流下,经过爬山虎的遮挡,水流速度明显减缓。坡中的紫穗槐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将部分泥沙拦截下来。坡底的生态袋稳稳地挡住了剩余的水流,香根草的根系牢牢抓住土壤,再也没有出现倒伏的情况。
“成功啦!成功啦!”萧汀拍着小手欢呼起来,小小的身影在实验室里跑了一圈。叶澜也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拉着妈妈的手:“妈妈你看,泥土没有被冲走!”
叶之澜看着模拟仓里稳定的坡面,满意地点点头。她打开数据面板,各项指标都达到了预期:泥沙流失量减少了85%,坡面稳定性提升了90%。“这个方案可行,”她对萧凡说,“现在我们把方案整理出来,详细标注种植间距、导水槽尺寸和生态袋的制作方法,发给朵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