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7章 赴城路远?戏声扬(1 / 1)
鸡叫头遍时,戏楼前的马车已套好辕。张大爷举着马鞭站在车头,枣红马喷着响鼻刨着地,蹄子踏得青石板“哒哒”响;车厢里,加固过的麦壳粮囤垫着稻草,竹篾茶篮用布罩得严实,彩纸糖葫芦插在特制的木架上,比上次去赵集的行装规整十倍。王婶提着食盒匆匆赶来,里面的葱花饼还冒着热气:“路上垫肚子,比城里的冷馒头强!”我刚把彩绒兽抱进车厢,就见李秀才揣着新曲谱跑过来,纸页边角都攥皱了:“再核对一遍词,别到城里出岔子!”
“驾!”张大爷甩动马鞭,三辆马车次第驶出村口。晨雾还没散,老槐树的影子在地上拖得老长,水纹兽趴在车窗边,喷出的水雾在玻璃上凝成淡蓝光晕,把外面的田野照得像蒙了层纱。彩绒兽缩在我怀里,耳朵贴在毛茸茸的背上;四季兽和雪绒兽挤在另一边,小爪子扒着布缝往外瞧,看见田埂上的野兔,兴奋得“吱吱”叫,比瞧见灵晶砂还激动。
山精首领穿着绣着百家姓的巡演戏服,手里举着竹篾小戏台模型,在车厢里来回踱步:“待会儿过石桥慢着点,别颠坏了道具!比上次去王村还得小心!”他刚说完,马车突然颠簸了一下,彩纸糖葫芦晃了晃,货郎赶紧伸手扶住:“放心!粘得比我家货摊的招牌还牢!”众人都笑了,司徒雪趁机拨响水晶琴,《团圆谣》的调子混着车轮声飘出去,比晨鸟的歌声还清亮。
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前方传来“哗啦啦”的流水声。石桥上挤满了赶集的乡亲,看见马车上的巡演海报,都围了上来:“这是去县城演《百家乐》的戏班吧?”孙家庄的老村长探出头,举着麦壳粮囤模型喊:“是啊!演完县城就回来给大伙演!”人群里立马炸开了锅,有个大婶往车里塞了袋炒花生:“路上吃,比糖炒栗子还顶饿!”张大爷笑着道谢,催着马车慢慢挪过石桥,比赶年集还热闹。
刚过石桥,石桌上的金色珠子突然滚了滚。珠面映出万谷之源的光柱里,飘着些用彩布做的新道具:彩布小锦旗、写着“百家乐”的灯笼、迷你观众拍手板,比铁皮道具鲜艳。本源之兽的九个脑袋正用尾巴尖把锦旗挂在光柱上,风一吹“哗啦”响,比真的锦旗还灵动,比灵算册的投影还热闹。“准是给县城演出准备的互动道具!”我刚说完,灵晶寿桃壳“啪”地亮了,暖光把车厢照得像撒了层阳光。
“哗啦——”光柱里掉下来个布包,里面装满了彩布道具,摸起来软乎乎的,比棉花还舒服。侍从的声音跟着飘过来,满是欢喜:“本源之兽说城里观众爱互动,这些拍手板比金箔贴还实用,比司徒雪的琴声还能调动气氛,演出时用正好!”李秀才拿起块拍手板,轻轻一拍,“啪啪”响,比他的惊堂木还脆:“好东西!演到热闹处,让观众跟着拍,比自己叫好还管用!”
中午时分,马车停在路边的茶摊旁。王婶打开食盒,葱花饼的香味立马飘了出去,茶摊老板凑过来问:“是去县城演《百家乐》的吧?我在镇上见过海报!”张大爷递给他块饼:“尝尝!比城里的点心还香!”老板咬了一口,连声称赞:“演的时候我准去!比看城里的大戏还期待!”司徒雪趁机教大家唱新改编的互动片段,歌声混着茶摊的吆喝声,比集市上的调子还热闹。
吃过午饭继续赶路,太阳渐渐升到头顶。田埂上的麦子金灿灿的,司徒雪弹起新曲,孙家庄的老人们跟着哼唱,李家庄的采茶姑娘们打着拍子,王村的晒粮汉子们跟着跺脚,货郎干脆扯开嗓子吆喝:“《百家乐》演遍四方,百家姓记在心上!”歌声飘得老远,路过的牛车都停下来听,赶车的老汉喊:“唱得好!比说书先生还中听!”
下午未时,县城的城楼终于出现在视野里。青砖砌的城墙比村里的戏台还高,城门洞里人来人往,看见马车上的海报,都纷纷让开道:“这是戏楼老板说的乡戏班!”县城老板早已在城门口等候,穿着绸缎马褂,笑得眼睛都眯成了缝:“可把你们盼来了!戏楼都布置好了,比过年还热闹!”他领着马车往戏楼走,街上的行人越聚越多,有个小孩追着马车跑:“我要去看戏!比看杂耍还开心!”
到了戏楼前,众人都惊呆了。朱红的大门上挂着“百家乐巡演”的鎏金匾额,两边的柱子上贴着李秀才写的对联,戏楼前的空地上摆满了凳子,比村里的乡戏节还气派。张大爷跳下马车,摸着戏楼的柱子喊:“这比城里的大酒楼还像样!”货郎推着小推车绕了一圈,兴奋地说:“我的货郎车能从这边推到那边,比在赵集的集市还顺畅!”
大家忙着卸道具时,戏楼里突然走出个穿长衫的先生,戴着眼镜,手里拿着折扇:“我是县城的戏评先生,听说你们的戏很接地气?”李秀才赶紧递上曲谱:“您请指点,比我们瞎琢磨强多了!”先生翻了翻曲谱,又看了看麦壳粮囤模型,点点头说:“道具很有乡土味,比城里的戏服还实在!”司徒雪趁机弹了段新曲,先生闭上眼睛听,连声赞叹:“调子比江南的昆曲还亲切,比北方的梆子还热闹!”
傍晚,道具都布置妥当了。彩布灯笼挂在戏台两侧,金箔贴在道具上闪着光,互动用的拍手板摆在每个凳子上,比村里的演出场地还精致。张大爷领着演员们合练了一遍开场,孙家庄的粮姓片段刚演完,戏楼外就传来了叫好声,原来是路过的行人在听墙根。“今晚好好休息,明天准爆满!”县城老板端来热茶,比自家待客还热情。
晚饭在戏楼后院吃,王婶烙的葱花饼、乡亲们送的炒花生、县城老板买的酱肉,满满一桌子。大家围坐在一起,比一家人还亲切。“明天演完,咱去逛县城的集市!”采茶姑娘们叽叽喳喳地说,“听说城里的胭脂比村里的好看!”晒粮汉子们笑着说:“我们去看铁匠铺,学学怎么给道具加固!”我望着窗外的月光,心里暖暖的:“等巡演成功了,咱就去府城,让更多人知道咱的乡戏!”
金色的珠子在石桌上转了圈,珠面映出万谷之源的本源之兽,正用彩布道具搭“县城戏楼”,比眼前的还气派;侍从们举着拍手板,跟着《团圆谣》的调子拍,比明天的观众还投入。张大爷喝了口酒,笑着说:“明天定能让城里人见识见识咱的本事!比在村里演还出彩!”
夜风吹过戏楼,带着葱花饼的香味和城里的烟火气,四季兽的呼噜声、水纹兽的“吱吱”声,还有远处传来的《团圆谣》余韵,混在一起织成了一张温暖的网。戏楼的灯笼明明灭灭,照亮了台上的道具,也照亮了明天的演出之路。那些贴在灯笼上的金箔贴,在月光下闪着光,像撒了一地的星星,等着在城里点亮最亮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