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3章 府城首演?百家光(1 / 1)
天刚蒙蒙亮,府城戏楼前的鎏金匾额就被晨露浸得发亮。朱红大门两侧的灯笼串次第亮起,红绸穗子在风里晃悠,把“百家乐府城巡演”七个字照得愈发醒目,比县城戏楼的排场气派十倍。戏楼前的雕花木凳上,早已坐了不少赶早的观众,有穿着绸缎马褂的富商,有挎着布包的书生,还有被爹娘抱着的小孩,手里攥着写有“百家乐”的手帕,比过年赶庙会还热闹。
“都按站位图站好!孙家庄左列靠前,李家庄右列稍退,比县城的间距再宽半尺!”我站在戏台边喊,机械义肢的绿痕轻碰台角的银丝戏服,共生草突然窜出藤蔓,在戏台地面织出四列淡金色标记线,比之前的绿线更醒目,“跟着这线走,保准在大戏台上不慌乱,比看图纸还直观!”
张大爷正帮王村的晒粮汉子系戏服腰带,银丝滚边在晨光里闪着细亮的光:“府城戏台高,动作得比县城时再放开些,别跟揣着顾虑似的——对,就是这样,比真晒粮时还有精气神!”他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府城买的桂花糕,“练累了就吃块,甜丝丝的,比硬邦邦的干粮强多了,还能沾沾府城的喜气!”汉子接过糕,塞进嘴里嚼得“咯吱”响,脸上的笑容比红糖还甜。
彩绒兽蹲在戏台侧方的锦盒上,不再像以前那样怯生生,看见举着手帕的小孩,还敢晃着尾巴“嗷呜”叫两声;四季兽和雪绒兽捧着彩纸花瓣筐,小爪子抓得紧紧的,比戏班最勤快的杂役还利索;水纹兽喷了点水雾,在戏台上方织出层淡金光晕,把标记线照得更亮,比灯笼还暖,还添了几分庄重。山精首领穿着绣着“府城首演”的迷你戏服,举着迷你府衙模型在各组间穿梭:“别紧张!就当是在村里演给自家人看,咱的故事最实在,比啥都顶用!”这话逗得众人都笑了,紧张的气氛瞬间松快下来。
石桌上的金色珠子突然滚了滚,珠面映出万谷之源的光柱里,飘着些用金箔做的新道具:金箔姓氏贴、“满堂彩”字牌、迷你金铃铛,比彩布道具气派。本源之兽的九个脑袋正用尾巴尖把金箔贴摆在光柱上,风一吹“哗啦”响,比真的金箔还灵动,比灵算册的投影还热闹。“准是给首演添彩的宝贝!”我刚说完,灵晶寿桃壳“啪”地亮了,暖光洒满戏台,比戏楼的灯笼还亮堂,把每个人的脸都映得红彤彤的。
“哗啦——”光柱里掉下来个金盒,里面装满了金箔道具,摸起来轻薄如蝉翼,比纸片还软。侍从的声音跟着飘过来,满是欢喜:“本源之兽说府城首演得有排面,这些金箔贴比银丝滚边还亮眼,比司徒雪的琴声还能镇场,演出时用正好,保准让戏台金光闪闪!”采茶姑娘们拿起金箔贴,往竹篾茶篮上比了比:“这玩意儿比银线好看,贴在篮子上,灯光一照准保耀眼,比城里的工艺品还精致!”
辰时三刻,知府大人的官轿缓缓驶来。轿帘掀开,知府穿着藏青官服,戴着乌纱帽,身后跟着几个幕僚,比县城官差气派多了。“早闻《百家乐》接地气、有温度,今日特来一睹风采!”知府笑着拱手,目光扫过戏台上的道具,“这些麦壳粮囤、竹篾茶篮,比府城戏班的金玉道具更有味道!”张大爷赶紧上前回话:“大人过奖!都是咱老百姓身边的物件,演的也是咱老百姓的故事,比啥都实在!”
司徒雪抱着水晶琴坐在戏台中央,指尖轻轻一拨,《府城谣》的调子就飘了出来,比晨露滴在青石板上还清亮,又比《团圆谣》多了几分庄重。水纹兽的水雾跟着琴声晃,金箔贴在光晕里闪着光,比星星还耀眼。台下的观众瞬间安静下来,连小孩都停止了哭闹,睁大眼睛盯着戏台,比上课听讲还认真。
“开演咯!”张大爷高声喊,锣鼓声立马响起来。孙家庄的老人们扛着贴了金箔的麦壳粮囤走上台,唱腔里满是烟火气:“孙家庄,粮满仓,开仓放粮救四方!”刚唱完,台下就响起了掌声,有个穿蓝布褂的老汉站起来喊:“说得好!当年我爷爷就受过孙家的接济,比说书先生讲得还真!”老村长赶紧走下台,握着他的手说:“咱这戏,唱的就是咱的真事儿!”台下的掌声更响了,差点掀了戏楼的顶。
李家庄的采茶姑娘们踩着琴声登场,竹篮上的金箔贴在光晕里闪得人睁不开眼。她们的碎步比蝴蝶还轻,彩绸带顺着标记线飘到孙家庄戏班手里,衔接得比流水还顺。“李家庄,茶飘香,秘方传万家尝!”歌声刚落,知府身边的幕僚就点头称赞:“曲调清新,唱词质朴,比府城戏班的靡靡之音动人多了!”姑娘们红着脸鞠躬,竹篮晃出的茶香混着琴声,飘得满戏楼都是。
中场换场时,赵集的货郎推着小推车上台,刚要吆喝就故意停住,笑着对台下说:“大伙猜猜,‘赵’姓在百家姓里排第几?答对送府城糖葫芦!”个小孩站起来喊:“第一!我爹教过我!”货郎笑着把糖葫芦扔给他,比中了奖还开心。知府也跟着笑了:“这互动有意思,比单纯看戏热闹多了,还能教孩子知识!”
王村的晒粮汉子们登场时最震撼。他们举着扬场机模型,随着《府城谣》的节奏挥臂,水纹兽适时喷出水雾,金箔贴跟着“扬场”动作飞起来,真像漫天的麦壳在跳舞。“王村汉子力气强,晒粮晒出好年光!”唱腔刚落,台下的农夫们就站起来叫好,声音比打雷还响,把戏楼的瓦片都震得“嗡嗡”响。知府也忍不住拍起了手:“好!有咱庄稼人的精气神,比看武戏还过瘾!”
压轴的“百家团圆”片段一开场,台下就静得只剩呼吸声。司徒雪的水晶琴突然转调,新改编的《团圆谣》调子温柔得像月光;孙家庄的粮囤、李家庄的茶篮、王村的扬场机、赵集的货郎车慢慢聚到戏台中央,彩绸带把所有道具连在一起,金箔贴在上面拼出完整的百家姓。小孩子们举着百家团圆旗跑上台,小铃铛串“叮铃”响,比过年的鞭炮还喜庆。
“撒金箔!”我高声喊,四季兽和雪绒兽立马把金箔贴撒向空中,水纹兽的水雾裹着金箔飘,比下雨还好看,整个戏台都金光闪闪的。台下的观众都站起来,拍着手喊“好”,声音差点掀了戏楼的顶。知府站起来鼓掌,连声赞叹:“好一出《百家乐》!有烟火气,有真感情,比府城任何大戏都动人!这才是老百姓该看的戏!”
日头偏西时,演出才落幕,可观众们迟迟不肯走。富商们围着货郎问小推车的做法,说比城里的摆件还别致;书生们拉着李秀才讨教曲谱,比求圣贤书还上心;小孩们追着采茶姑娘要金箔贴,比过年要压岁钱还起劲。府城戏班的班主凑过来说:“你们的戏太精彩了!能不能和我们同台演出?比我们自己演强百倍!”
傍晚,知府在府衙摆了“庆功宴”,比县城的送行宴丰盛十倍。炖鸡、蒸鱼、酱肉,还有府城的特色糕点、陈年好酒,满满一桌子,比皇宫的御膳还气派。大家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比一家人还亲切。知府举起酒杯:“《百家乐》演活了百姓故事,比任何说教都管用!我已上奏朝廷,推荐你们去京城演出!”众人都惊呆了,张大爷手里的酒杯差点掉在地上:“去京城?比中了状元还风光!”
石桌上的金色珠子又滚了滚,珠面映出万谷之源的光柱里,飘着些用丝绸做的新道具:丝绸京城邀请函、迷你皇宫模型、绣着“京城巡演”的锦旗,比金箔道具更气派。本源之兽的九个脑袋正用尾巴尖把邀请函挂在光柱上,风一吹“哗啦”响,比真的邀请函还庄重,比灵算册的投影还热闹。“准是给京城演出准备的!”我刚说完,灵晶寿桃壳“啪”地亮了,暖光把府衙照得像办喜事,比灯笼还喜庆。
“哗啦——”光柱里掉下来个锦盒,里面装满了丝绸道具,摸起来滑溜溜的,比缎子还舒服。侍从的声音跟着飘过来,满是欢喜:“本源之兽说去京城得更体面,这些丝绸道具比金箔贴还气派,比司徒雪的琴声还能显诚意,去京城时用正好!”知府拿起锦旗端详,连声赞叹:“这做工比京城的戏班还精致,皇上见了准喜欢!”
晚上,大家回到戏楼,兴奋得睡不着觉。李秀才把知府的话写在纸上,贴在戏楼墙上,比中举的喜报还显眼;采茶姑娘们缝补着戏服,比绣嫁衣还用心;张大爷和汉子们加固着道具,比修自家房子还认真。彩绒兽趴在我脚边,对着丝绸京城邀请函“嗷呜”叫,比以前大胆多了。
金色的珠子在石桌上转了圈,珠面映出万谷之源的本源之兽,正用丝绸道具搭“京城大戏台”,比府城的戏楼还气派;侍从们举着“京城巡演”的锦旗,跟着《府城谣》的调子晃,比京城的观众还期待。“这次去京城,定能让百家故事传遍天下!”我轻声说,“比在府城演出还满足,比任何荣耀都珍贵!”张大爷喝了口酒,眼睛里闪着光:“等从京城回来,咱就演遍全国,让全天下都知道咱的《百家乐》!”
夜风吹过戏楼,带着糕点的香味和府城的烟火气,四季兽的呼噜声、水纹兽的“吱吱”声,还有远处传来的《府城谣》余韵,混在一起织成了一张温暖的网。戏楼的灯笼明明灭灭,照亮了台上的道具,也照亮了去京城的路。那些撒在地上的金箔贴,在月光下闪着光,像撒了一地的星光,等着在京城的大戏台上绽放最耀眼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