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十族灭门忠良恨(2 / 2)
方孝孺被处决的那天,南京城飘着细雨。他穿着一件旧布袍,步履蹒跚地走向刑场,头发已经全白了。路过聚宝门时,他停下来,望着皇宫的方向,吟诵起自己写的诗:\"天降乱离兮孰知其由,奸臣得计兮谋国用猷(you,计谋)。忠臣发愤兮血泪交流,以此殉君兮抑又何求?\"
刽子手让他跪下,他不肯,被人强行按在地上。临刑前,他对监刑的纪纲说:\"我有个请求,让我给建文帝磕个头。\"纪纲犹豫了一下,还是答应了。方孝孺朝着皇宫的方向磕了三个头,然后挺直腰板:\"动手吧。\"
传说方孝孺被腰斩(从腰部斩断)后,还没死透,用手指在地上写了十二个\"篡\"字,血写完了,才咽下最后一口气。
就在方孝孺赴死的同时,南京城里还有许多建文旧臣在进行最后的抗争。兵部尚书铁铉被押到朱棣面前时,始终背对着他,骂不绝口。朱棣让人割掉他的耳朵、鼻子,煮熟了塞进他嘴里,问他\"香不香\",铁铉说:\"忠臣的肉,怎么会不香?\"最后铁铉被凌迟处死,据说他的骨架被放进油锅里炸时,还保持着站立的姿势。
太常寺卿黄子澄被逮捕后,朱棣亲自审问他:\"当年是你劝建文帝削藩,才闹到今天这个地步,你后悔吗?\"黄子澄说:\"我只后悔没能早点除掉你这个乱臣贼子!\"他被砍了双手双脚,还让人抬着在南京街头示众,最后活活疼死。
大理寺少卿胡闰(的死更惨。朱棣恨他在奏折里骂自己\"燕贼\",让人把他的皮剥下来,填上稻草,挂在午门楼上。有天夜里,看守城楼的士兵说,看见胡闰的皮人动了一下,好像在流泪。后来刮大风,皮人被吹落到地上,百姓偷偷把它埋了,还在坟头种了棵柏树。
这些惨烈的故事,很快就在南京城流传开来。有个开茶馆的老板,把方孝孺的事迹编成评话,每天晚上在茶馆里讲,听的人常常泣不成声。锦衣卫听说后,把老板抓去打了四十板子,可他伤好后,还是接着讲,说:\"我就是想让后人知道,咱们大明朝还有这样的硬骨头。\"
城外的报恩寺里,有个老和尚原来是建文朝的御史,靖难之役后就剃度出了家。他偷偷在禅房里画了一幅《忠臣图》,上面画着方孝孺、铁铉等二十四个人,每个人的脸上都带着刚毅的神情。有天朱棣派人来烧香,老和尚赶紧把画藏在佛像肚子里,才没被发现。后来这幅画被传到了民间,成了许多读书人临摹的范本。
秦淮河上的画舫里,歌女们唱起了新编的《忠魂曲》。有段歌词是这样的:\"聚宝门外血成河,忠臣的骨头比金硬。杀头好比风吹帽,留得清白在人间。\"据说有次朱棣微服私访,听到这首歌,脸色变得很难看,却没让人去查禁——或许在他心里,也对这些宁死不屈的对手,有着一丝复杂的敬意。
方孝孺的故乡宁海,百姓们为了纪念他,偷偷在山里建了座\"方正学祠\"(方孝孺字正学)。祠堂里没有神像,只挂着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天下读书种子\"。每年清明,都有人带着书卷去祭拜,说这样能让子孙后代聪明好学。有个教书先生还编了句童谣:\"读圣贤书,做方正人\",教给孩子们传唱。
许多年后,朱棣的重孙子明宣宗朱瞻基在位时,有个叫李贤的大臣上奏说:\"方孝孺等人虽然是建文旧臣,但忠君爱国之心可嘉,请求陛下为他们平反。\"朱瞻基犹豫了很久,最后只说:\"都过去了,让百姓们好好过日子吧。\"
直到万历年间,朝廷才正式为方孝孺等人恢复名誉。当时的礼部尚书沈鲤说:\"这些人虽然反对成祖(朱棣),但他们的气节,是我们大明的骨气啊。\"万历皇帝下旨,在南京为方孝孺建了座\"表忠祠\",祠堂的柱子上刻着一副对联:\"十族殉忠千古痛,一祠表节万年香。\"
清朝人编《明史》时,特意为方孝孺单独立传,结尾处写着:\"方孝孺死节后,明代士人多以气节相尚,虽遇乱世而不改。\"这句话或许道出了这场惨案背后的意义——那些忠臣义士用生命扞卫的,不仅是建文帝的皇位,更是儒家倡导的\"君臣大义\"和读书人的风骨。
如今,南京雨花台烈士陵园里,还能看到方孝孺的雕像。雕像中的他,穿着长袍,手持书卷,目光坚定地望着远方。有游客问导游:\"他明知会被杀,为什么还要顶撞朱棣呢?\"导游指着雕像基座上的字说:\"你看,这上面写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就是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