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9章 潘多拉魔盒”开启:从“不明觉厉”到“细思极恐”(1 / 2)
当燕京大学那场戒备森严的“内部交流研讨会”落下帷幕,与会的百余名全球顶尖专家学者们,如同经历了一场史诗级的“头脑风暴”或者更准确地说,一场“智商维度的集体跃迁(或曰碾压)”。他们带着满脑子盘旋的“宏观量子相干调控”、“随机共振计算”、“并行宇宙信息交换”等艰深晦涩的名词,以及一叠写满了问号和惊叹号的笔记,脚步虚浮地走出会场。
许多人走出会议中心,被外面初夏午后的阳光一照,还有些眩晕,仿佛刚刚从某个高维时空隧道中被抛射出来。
“冯·海森堡教授,您……您怎么看秦风同学提出的那些……那些理论?”一位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卡文迪许实验室的研究员,小心翼翼地向那位素以严谨着称的德国物理学泰斗请教。
沃尔夫冈·冯·海森堡教授,这位平日里一丝不苟、眼神锐利的老爷子,此刻却罕见地有些失神。他揉了揉太阳穴,长长地叹了口气,用一种梦呓般的语气说道:“我……我需要时间……很多时间……去理解……不,是去尝试理解他说的每一个字。这孩子……他打开了一个我们从未想象过的世界的大门。或者说,他根本就是从那个我们未知的世界里走出来的!”
旁边,It的中村·光子博士则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她双眼放光,仿佛打了三斤鸡血,一边走路一边还在对着空气比划着什么,嘴里快速地念叨着:“噪声……相干……宏观……如果……如果将随机共振的阈值模型与宏观电子云的集体激发态的能级跃迁概率耦合起来……天哪!这简直是一个全新的宇宙!”她说完,立刻掏出手机,拨通了远在波士顿的实验室助手的电话:“取消我未来一周所有的行程!立刻给我订购一批特种电子管,对,就是那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古董,参数范围……我稍后发给你!还有,召集理论组全体成员,我们有新课题了!一个……足以改变一切的课题!”
一位男士在办公桌前认真撰写文档
专家们的“不眠之夜”与学术界的“地震”
这些与会者,几乎无一例外地,在当晚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失眠。有的人是兴奋得睡不着,脑海中全是秦风描绘的那些瑰丽而又深不可测的物理图景;有的人则是被那些超前的理论冲击得怀疑人生,感觉自己几十年建立起来的知识体系摇摇欲坠,需要连夜“抢救性学习”;还有一些人,则是在反复琢磨秦风话语中那些刻意模糊和点到即止的部分,试图从中挖掘出更多隐藏的信息。
尽管燕京大学和相关部门对会议内容进行了严格的保密,但“纸终究包不住火”。更何况,秦风抛出的那些理论“火种”,本身就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和“引爆性”。
仅仅几天之内,通过与会者的私下交流、学术圈内的邮件讨论组、以及一些嗅觉极其灵敏的科技媒体的旁敲侧击和捕风捉影(虽然他们无法获得具体的技术细节,但仅仅是“宏观量子”、“噪声计算”这些关键词,就足以让他们大做文章了),秦风在会上提出的几个“非核心原理”的吉光片羽,便以惊人的速度在全球理论物理学界、计算机科学界和信息技术领域扩散开来。
《自然》杂志编辑部连夜召开紧急选题会,讨论是否要专门开辟一个“后摩尔时代计算新范式”的专栏。
《科学》期刊则直接向燕京大学发出了措辞恳切的约稿函,希望能邀请秦风(或其授权团队)就其提出的新理论撰写一篇综述性文章,哪怕只是概念性的阐述。
全球各大顶尖高校的物理系和计算机系,纷纷开始组织内部研讨会,解读和分析从各种渠道流传出来的、关于“秦氏理论”的只言片语。
一些嗅觉敏锐的科技巨头,如谷歌、Ib、微软等公司的前沿实验室负责人,也开始密切关注此事,并暗中调整了部分研发方向的权重。
“听说了吗?华夏那个叫秦风的小子,又搞出大新闻了!”
“何止是大新闻,简直是海啸!据说他提出了一套全新的计算理论,能让老式收音机……哦不,是类似结构的宏观器件,爆发出远超现有超级计算机的算力!”
“太夸张了吧?不过我一个在麻省理工的朋友说,他们系里最顶尖的几个教授,这几天跟疯了一样,天天关在会议室里讨论什么‘噪声的建设性作用’,还说要重新审视冯·诺依曼体系的局限性。”
“我们斯坦福这边也差不多,几个搞量子计算的大佬,看完从燕京传回来的模糊报告摘要,据说当场就表示,之前的技术路线可能……需要重大调整。”
智慧的燎原之火:全球科研新方向的涌现
如果说燕京大学的官方声明只是在全球舆论场投下了一颗“深水炸弹”,那么秦风这次“被迫营业”的“科普”,则无异于向全世界的科学沃土中,播撒下了无数颗蕴含着无穷潜力的“思想火种”。
尽管秦风公布的只是冰山一角,而且许多核心技术细节都被刻意隐去或做了模糊化处理,但仅仅是这些“非核心原理”所展现出的颠覆性思维和宏大构想,已经足以在全球学界点燃起熊熊的智慧火焰。
1.“宏观量子现象与计算”研究热潮
秦风提出的“利用特殊电磁场对宏观物体内部电子云的集体量子态进行精密激发与相干调控”的设想,直接挑战了人们对量子现象仅限于微观世界的传统认知。
新材料探索:各国材料学家开始重新审视那些具有特殊电磁响应特性的“老材料”(如某些半导体、铁电体、甚至特种合金),以及积极研发能够更容易实现“宏观量子相干”的新型复合材料和超材料。
精密场控技术:对极端复杂时变电磁场的精密生成、整形与反馈控制技术,成为了物理工程领域一个新的攻关热点。
理论模型构建:理论物理学家们则试图构建能够描述“宏观集体量子态”的数学模型,探索其可能的相变、纠缠特性以及与外界环境的退相干机制。一些学者甚至开始重新翻阅玻姆力学、系综诠释等非主流量子理论,试图从中寻找新的灵感。
2.“噪声驱动与随机计算”的兴起
“通过对环境背景电磁噪声进行特定频率的滤波、放大与相位锁定,实现对量子比特的随机共振式驱动与逻辑门操作”这一构想,更是以其“化腐朽为神奇”的逆向思维,颠覆了学术界对“噪声”的传统认知。
随机共振算法:计算机科学家和算法工程师们开始研究如何设计基于随机共振原理的新型算法,用于解决优化、模式识别、机器学习等领域的问题。
噪声工程学:一个名为“噪声工程学”的交叉学科方向悄然兴起,致力于研究如何主动利用甚至“设计”特定频谱和统计特性的噪声,以实现特定的信息处理功能。
低能耗计算探索:由于该理论暗示了计算过程可能不再需要极端的物理环境和完美的器件,这为研发超低能耗、高容错的新型计算设备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一些研究机构开始尝试利用环境中的各种自然噪声源(如宇宙微波背景辐射、地磁脉动等)进行信息处理实验。
3.对“计算本质”的哲学思辨
至于秦风那个“纯属唬人”的“基于‘多世界诠释’的‘并行宇宙信息交换’的计算加速猜想”,虽然被他自己定义为“点到即止的脑洞”,但其引发的震撼和后续讨论,却一点也不亚于前两者。
量子力学基础的再讨论:这个猜想,再次将关于量子力学完备性、测量问题以及多世界诠释的哲学争论推向了前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