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9章 全球资本疯狂涌入“新计算”赛道(1 / 2)
如果说秦风在《格物》期刊上接连发表的颠覆性论文,以及由此开创的“宏观量子信息学”和“秦氏量子算法”,在学术界和各国政府层面引发的是一场场高强度的“地震”和“海啸”,那么当这些震波和浪潮传递到嗅觉比猎犬还灵敏、行动比秃鹫还迅速的全球资本市场时,所引爆的,则是一场彻彻底底、席卷全球的“淘金狂潮”!
“蝴蝶”扇动翅膀:从实验室到华尔街
一切的源头,不过是京州大学城一个略显简陋的实验室里,一位年轻得过分的科学家,和他那台用老旧收音机零件“攒”出来的“熊猫量子霸王机”。然而,就是这只看似微不足道的“蝴蝶”,在不经意间扇动了几下翅膀,便在遥远的华尔街、硅谷、伦敦金融城、法兰克福、东京丸之内、乃至国内的陆家嘴和中关村,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风暴和产业资本的“迁徙运动”。
“嘿,哥们,听说了吗?《格物》那篇关于‘宏观量子计算’的论文,背后那个华夏小子秦风,又发了一篇《宏观量子信息学导论》!直接定义了一个新学科!”纽约曼哈顿,一家顶级风险投资基金的办公室内,一位穿着定制西装、头发梳得油光锃亮的基金经理,正对着电话那头,用一种既兴奋又带着一丝焦虑的语气吼道。
“什么?又来?!那小子是打算一个人包办整个诺贝尔物理、化学、计算机科学奖,外加一个图灵奖吗?”电话那头的声音充满了难以置信。
“别管他拿不拿奖了!重点是,他提出的那些‘秦氏算法’,经过我们技术顾问团队(连夜从麻省理工和斯坦福挖来的几个快秃顶的老教授)的初步评估……如果真能在他那个‘收音机平台’上跑起来,其商业价值……保守估计,是以‘万亿’美元为单位计算的!万亿!你明白吗?!”基金经理激动地挥舞着手臂,差点把桌上的咖啡打翻。
“那……那还等什么?!立刻!马上!把我们所有能动用的资金,都给我砸向所有与‘量子计算’、‘新型计算’、‘后硅基技术’相关的标的!不管它现在是只有一个ppt,还是只有一个穿着格子衫、不修边幅的天才创始人!只要沾边,就给我投!投!投!”
图1:象征资本市场因“新计算”概念而疯狂上涨的抽象金融图表,向上箭头和波动曲线暗示着巨大的投资热情和潜在的高回报预期。
类似的对话,在同一时间,在全球各大金融中心的无数个办公室里上演。
那些曾经对“量子计算”这个词汇还停留在“科幻概念”、“尚需百年”的传统投资者们,此刻像是被打了鸡血一般,疯狂地恶补着关于量子比特、量子纠缠、量子算法的知识。虽然他们可能连薛定谔的猫是死是活都搞不清楚,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将大把大把的钞票,投向这个由秦风一手点燃的“新计算”赛道。
科技巨头的“焦虑”与“豪赌”
与风险资本的“盲目”狂热不同,全球的科技巨头们,如“探寻者公司”(影射谷歌)、“巨擘国际商业机器”(影射Ib)、“视窗科技”(影射微软)、“芯核动力”(影射英特尔)等,在秦风的“蝴蝶效应”面前,则表现出一种更为复杂的情绪——既有对现有技术体系被颠覆的深深焦虑,也有对抓住下一波技术浪潮的强烈渴望,以及……不得不跟进的“豪赌”心态。
“探寻者公司”总部,量子人工智能实验室。
负责人桑达尔·拉加万博士的黑眼圈,已经快要掉到下巴上了。自从秦风的论文发表以来,他和他团队的核心成员,几乎就没合过眼。
“我们必须承认,秦风的‘宏观量子调控’思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但也可能……关上了我们之前投入了数百亿美元的超导量子比特研究的那扇窗。”拉加万对着视频会议中,公司最高执行委员会的成员们,艰难地说道。
“董事会的意思是,”一位西装革履的执行副总裁,语气不容置疑,“无论如何,‘探寻者’不能在下一代计算技术上掉队!现在,立刻成立一个‘秦风理论与技术追踪专项小组’,预算无上限!同时,在全球范围内,不惜一切代价,收购或投资具有潜力的‘宏观量子信息学’初创公司和研究团队!如果秦风本人愿意……我们可以开出任何他无法拒绝的条件!”
“巨擘国际商业机器”则更为直接。他们一方面紧急调集内部最顶尖的科学家,试图从秦风的论文中“逆向工程”出“熊猫机”的设计原理和“秦氏算法”的核心逻辑;另一方面,则在全球范围内,以近乎“掠夺”的方式,高薪挖角那些在凝聚态物理、量子光学、计算数学等领域有深厚积累的年轻学者,希望能够尽快组建起一支能够与华夏在“新计算”领域抗衡的“蓝色军团”。
而“芯核动力”的日子最不好过。作为传统硅基芯片的霸主,秦风提出的“后硅基技术”和“宏观量子计算”,无疑是对他们根基的直接挑战。其股价在经历了最初的剧烈跳水后,虽然有所企稳,但市场上关于“硅时代黄昏已至”的论调,却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时刻悬在他们的头顶。
“我们不能坐以待毙!”“芯核动力”的cEo在一次内部的战略反思会上,发出了近乎悲壮的怒吼,“要么我们主动拥抱这场变革,投入巨资研发我们自己的‘宏观量子处理器’;要么……我们就等着被那个华夏小子,和那些疯狂涌入的资本,拍死在沙滩上!”
全球资本的“盛宴”:万亿风口的形成
在学术界和政府层面的巨大震动下,风险资本的狂热追逐,以及科技巨头的被迫跟进,共同催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价值数万亿美元的“新计算”产业风口。
初创公司的“春天”:无数名不见经传的、甚至仅仅只有一个“宏伟构想”和几个“天才大脑”的初创公司,只要他们的业务范围与“量子计算”、“新型计算材料”、“后硅基芯片设计”、“量子算法应用”等关键词沾上一点边,就能在短时间内获得数百万甚至数千万美元的天使轮或A轮融资。估值更是像坐上了火箭一样,一路飙升。一个经典的案例是,硅谷一家由三名刚毕业的斯坦福物理学博士创立的,致力于研究“基于拓扑绝缘体薄膜的室温宏观量子效应”的公司,在秦风的论文发表前,他们的bp(商业计划书)投遍了湾区所有的知名Vc,都无人问津。而在秦风的论文发表后,仅仅一周之内,他们就收到了超过二十家顶级Vc的投资意向书,最终以高达五亿美元的估值,完成了一轮由红杉、光速、NEA联合领投的A轮融资。创始人之一在拿到投资协议时,激动得热泪盈眶:“感谢秦风!是他,让我们这些在黑暗中摸索的人,看到了黎明的曙光!也让那些傲慢的资本,终于肯低下头来,聆听科学的声音!”
传统行业的“跨界”:不仅仅是高科技行业,许多传统行业的巨头,也敏锐地嗅到了“新计算”可能带来的颠覆性机遇(或者说危机)。全球最大的几家制药公司,联手成立了一个规模高达百亿美元的“量子生物医药研发基金”,专门用于投资那些能够利用“秦氏算法”加速新药发现和临床试验的初创企业和研究项目。顶级的汽车制造商们,则开始探索如何将“宏观量子传感器”和“秦氏优化算法”应用于自动驾驶系统的感知和决策,以期在下一代智能出行竞争中占据先机。甚至连一些看似与高科技毫不相关的农业集团和能源公司,也开始设立“量子农业实验室”和“量子能源研究中心”,试图利用“新计算”的力量,解决诸如精准育种、气候预测、智能电网调度等复杂问题。
人才的“抢夺战”:随着资本的疯狂涌入,对相关领域高端人才的争夺,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各大高校物理系、计算机系、材料系那些研究方向与“宏观量子信息学”沾边的教授、博士生,一夜之间成了各大猎头公司和科技巨头争抢的“香饽饽”。年薪百万美元外加股权期权,只是“起步价”。秦风的几位师兄师姐,甚至是一些仅仅在他实验室打过下手的本科实习生,都接到了来自全球各地的、令人咂舌的offer。当然,在国家层面“特殊关照”和秦风本人的“个人魅力”感召下,他们中的绝大多数,都选择留在了国内,留在了这个正在冉冉升起的“新计算”的策源地。
“熊猫巢穴”里的“淡定”与“凡尔赛”日常
面对窗外那场由自己一手掀起的、席卷全球的资本狂潮,“熊猫巢穴”里的气氛,却依旧保持着一种令人发指的“淡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