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7章 实验室里的“创世纪”(1 / 2)
“一号工程”的启动,如同一声惊雷,震动了整个华夏的科技界。
在秦风那番石破天惊的宣言发出的第二天,燕京大学物理学院旁边那块原本计划用来修建教职工活动中心的空地上,上百台重型工程机械发出了震天的轰鸣。一张巨大的工程图纸在现场指挥部展开,上面赫然写着——【“创世纪”计划一号实验室,工期:30天】。
所有人都觉得施工方疯了,要在三十天内,平地建起一座全球最高规格的超净实验室,这根本是天方夜谭。
然而,当他们看到那辆挂着特殊牌照、直接开到工地的后勤保障车,以及从车上走下来的、眼神锐利如刀的军方代表时,所有质疑都烟消云散。
这不是普通的工程,这是一场战争!
三天后,燕京大学最大的礼堂座无虚席。
来自全国各地的数百名顶尖科学家、两院院士、国宝级工程师,齐聚一堂。他们中,最年轻的也已年过四十,最年长的更是白发苍苍,每一个人,都是在各自领域跺一跺脚就能让行业震三震的泰山北斗。
此刻,他们却像学生一样,坐在台下,神情复杂地看着主席台上那个年仅十九岁的青年。
激动、好奇、怀疑、审视……各种情绪在礼堂里交织。
“老李,你说上面这次是不是太……激进了点?”一位国内精密仪器领域的权威,压低声音对他旁边的光学泰斗说道,“量子光刻机……这概念我只在科幻小说里看过。把这么大的摊子,交给一个还没毕业的孩子,这……”
“别小看这孩子。”光学泰斗摇了摇头,神情凝重,“我看了他那篇关于常温超导的论文,里面的数学推导,精妙得不像是人类能写出来的。或许……我们真的老了。”
就在众人议论纷纷之时,秦风走到了讲台中央。
他没有说任何慷慨激昂的开场白,只是平静地环视全场,然后转身,在身后那块巨大的电子白板上,写下了一行标题:
【关于“创世纪”计划第一阶段核心技术难点解析】
紧接着,他开始讲课。
是的,讲课。
“第一个难点,高相干性物质波源。传统的磁光阱加蒸发冷却方案,效率太低,且最终获得的bEc(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原子数量和相干长度都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我的方案是,引入‘拉曼边带冷却’与‘动态拓扑势阱’相结合的技术……”
秦风的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遍了礼堂的每一个角落。他一边说,一边在白板上飞快地书写着一串串繁复到令人眼花缭乱的公式。
台下,负责bEc领域的几位专家,一开始还带着审视的表情,可听着听着,他们的表情就从审视变成了震惊,从震惊变成了骇然,最后,一位年过七旬的老院士,猛地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指着白板,失声喊道:“不……不可能!这个‘动态拓扑势阱’的模型,它……它竟然从理论上解决了bEc凝聚过程中的量子耗散问题!这是困扰了我们领域二十年的难题!你是怎么想到的?!”
全场哗然!
秦风只是淡淡地看了他一眼,仿佛在说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哦,我昨晚睡前花了半个小时,顺手推导了一下。事实证明,只要引入一个四维时空流形,这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请坐下,老先生,我们继续。”
“……”
那位老院士张着嘴,呆呆地坐了回去,感觉自己的世界观受到了亿点点冲击。
困扰了我们二十年的世界级难题,你睡前花了半个小时……顺手解决了?
这他妈是人话吗?!
接下来的两个小时,整个礼堂,彻底变成了秦风一个人的“封神”现场。
“第二个难点,原子级精度定位。传统的光学晶格,存在晶格缺陷和光子反冲加热效应,无法满足皮米级的精度要求。所以,我们需要构建一个‘非阿贝尔规范场光学晶格’……”
“第三个难点,量子隧穿概率调控。St的原理太过粗糙,我们需要引入‘受控共振隧穿’模型,利用辅助激光场构建一个瞬态的量子能级,将隧穿概率的控制精度,从百分之一,提升到百万分之一……”
一个又一个地狱级的技术难关,被秦风用一种匪夷所思、却又在理论上无懈可击的方式,轻描淡写地逐一破解。
台下的几百位顶尖大脑,从最初的窃窃私语,到中途的鸦雀无声,再到最后的集体起立,用一种近乎朝圣的目光,仰望着台上那个挥洒自如的年轻人。
他们终于明白,上面为什么会下达那样不计代价的指令。
因为,他们眼前站着的,根本不是一个“孩子”。
而是一个降临凡间的……科学之神!
会议结束时,再没有任何人有丝毫的怀疑。所有人的心中,只剩下无尽的狂热和燃烧的斗志!
“秦总师!我们精密仪器所,立下军令状!三个月内,保证拿出您要的‘动态光学晶格’原型!”
“秦总师!我们材料学院,就算把所有博士生都累死在实验室,也一定在一个月内,合成出您要的超高纯度基底材料!”
“秦总师,请下命令吧!我们这条老命,从今天起,就交给您了!”
一场史无前例的、以一个十九岁青年为核心的全国科技大攻关,就此轰轰烈烈地拉开了序幕。
时间,在“创世纪”计划的实验室里,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
小说中的时间流速,可以被作者随意加快。
转眼间,近半年的时间过去了。
这半年里,燕京大学物理学院旁的那座“一号实验室”,成为了全华夏最神秘、也最令人向往的“圣地”。
这里汇聚了全国最顶尖的大脑,组成了以秦风为绝对核心的“秦之队”。
这里的灯火,24小时不曾熄灭。
这里的“熊猫量子霸王机”,以前所未有的负载持续咆哮,海量的数据洪流在这里汇集、计算、分析,为整个项目的推进提供着堪称“神谕”的指引。
一名学者在图书馆里沉思
王磊和李浩,作为秦风钦点的“后勤保障大队长”和“会议纪要兼吐槽专员”,亲眼见证了一幕幕足以载入史册的奇迹。
他们看到,光学组的专家们为了一个激光相位锁定的问题,吵得面红耳赤,差点打起来。结果秦风路过,看了一眼他们的草稿,随手在上面添了几笔,写下了一个“基于卡尔曼滤波的自适应相位补偿算法”。两位加起来超过一百五十岁的院士,当场愣住,随即抱头痛哭,高呼“神迹”。
他们看到,精密机械组为了一个减震平台的残余震动无法消除而愁眉不展,不眠不休地熬了一个星期。秦风得知后,拿了一张A4纸,花了十分钟,设计出了一套“反向声波场主动抵消”的方案。当那套方案成功运行,将震动幅度降低到理论极限时,整个机械组的工程师们,把秦风的草稿纸用真空袋塑封起来,挂在了实验室最显眼的位置,每日三拜,称其为“祖师爷手谕”。
在这半年里,秦风就像一个无所不能的幽灵,穿梭在各个子项目组之间。无论多么复杂、多么棘手的问题,到了他手里,总能被用一种最简单、最直接、最匪夷所思的方式迎刃而解。
渐渐地,“秦之队”里流传开一个不成文的规矩: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不要自己死磕,先去“拜一拜”秦总师。只要他看你一眼,你的灵感就来了。
终于,在国家不计成本的全力支持和“熊猫量子霸王机”的逆天算力辅助下,在“秦之队”全体成员燃烧生命般的奋斗下,奇迹,发生了。
这一天,“一号实验室”的核心区域,那间比顶级手术室还要洁净百万倍的巨大厂房内,灯火通明。
所有“创世纪”计划的核心成员,都聚集在这里,每个人的脸上都写满了紧张和期待。
在厂房的正中央,静静地矗立着一个庞然大物。
它通体由一种泛着幽蓝色光泽的特种合金打造,外形充满了流畅而复杂的科幻感。无数根比头发丝还细的光纤和超导线缆,如同神经网络般遍布其上,最终汇入中央一个巨大的、圆球形的真空腔体。腔体的周围,环绕着上千个精密到极致的激光发射器和电磁线圈,在灯光的照射下,闪烁着令人心醉的光芒。
它不像一台机器,更像是一座降临人间的、属于未来的神殿。
这就是集合了整个华夏最顶尖智慧和资源的结晶,世界上第一台基于全新原理的量子光刻原型机——“神光一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