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3章 “秦门”初立!华夏科研的希望之星!(2 / 2)
林逸:“???”
林逸彻底懵了。他感觉自己的智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侮辱。这就是传说中的“秦门”入门考核?这他妈是德云社在招生吧?!
就在他快要暴走的时候,秦风从里面走了出来。
他看了一眼满脸傲气的林逸,又看了一眼憋着笑的王磊,无奈地摇了摇头。
“林逸同学,我这里不是武当山,不搞拜师那一套。”秦风淡淡地说道,“而且,我的实验室,不养闲人。想留下来,可以。先回答我一个问题。”
他指着实验室里一块正在进行数据模拟的屏幕,上面是一片混沌的、不断演化的粒子云。
“这是一个关于‘球状闪电’内部能量约束的简化模型。现有的理论,都无法解释它为什么能在常压下稳定存在十几秒。现在,你用我课上讲的‘维度思考法’,给我一个全新的、合理的解释。给你十分钟。”
说完,秦风就转身走开了,仿佛只是随口出了道小学算术题。
林逸看着那个模型,大脑瞬间高速运转起来。
十分钟后,当秦风再次走过来时,林逸的额头上已经布满了汗珠,但他的眼中,却闪烁着一种醍醐灌顶般的光芒。
“我……我想到了!”林逸的声音因为激动而有些颤抖,“球状闪电,它……它根本不是一个三维的等离子体!它是一个更高维度的能量结构,在我们三维空间的一个‘稳定投影’!它的能量,不是储存在我们这个空间里的,所以它才能无视我们空间的能量耗散定律!”
秦风的眼中,闪过一丝赞许。
“不错,孺子可教。”他点了点头,“去那边领一张门禁卡,以后,你就在这里打杂吧。”
“是!老师!”林逸激动得满脸通红,深深地鞠了一躬。
从这一天起,一个以秦风为绝对核心,以陈默、林逸等一批极具天赋和创新精神的年轻学子为主体的学术团体雏形,在“一号工程”实验室内,悄然形成。
他们没有正式的名称,也没有固定的编制。
但外界,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地,称呼他们为——“秦门”。
一名学者在图书馆里沉思
“秦门”的日常,在外人看来,充满了神秘和疯狂。
他们会在深夜,为了一道数学公式的解法,吵得面红耳-赤。
他们会把食堂的餐盘,当成宇宙模型的沙盘,用红烧肉和青菜,来模拟星系的演化。
他们甚至会为了验证一个关于“时间流速”的猜想,集体跑到高速公路上,去测量过往车辆的多普勒效应。
而秦风,作为“秦门”的“祖师爷”,则更像是一个神龙见首不见尾的隐世高人。
他大部分时间都在自己的独立实验室内,研究着那些连“秦门”弟子都看不懂的天书。
但每当弟子们遇到无法逾越的瓶颈时,他总会像幽灵一样,恰到好处地出现。
他可能只是路过时,看了一眼他们写满公式的白板,然后随口说一句:“你们试试把这里的‘黎曼几何’,换成‘芬斯勒几何’。”
然后,困扰了他们一个星期的问题,迎刃而解。
他也可能是在食堂打饭时,听到他们在争论,然后用餐盘敲了敲桌子,说道:“别吵了。这个问题的本质,不是粒子自旋,而是时空本身的‘手性’。回去看看《易经》里的‘阴阳’思想,或许对你们有启发。”
然后,整个粒子物理组,集体陷入了哲学层面的顿悟。
在秦风这种神鬼莫测的“点化”下,“秦门”的这群年轻天才,以一种坐火箭般的速度,疯狂地成长着。
他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学生,而是一群以探索最前沿科学、挑战人类认知极限为己任的“求道者”。
他们,成为了华夏科技未来发展的中坚力量和最闪亮的希望之星!
燕京大学,未名湖畔。
刘文海校长和张承言院士,正并肩散步。
他们看着不远处那座灯火通明的“一号工程”实验室,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老张啊,”刘校长感慨道,“你看看那帮孩子,一个个朝气蓬勃,眼里有光。我仿佛看到了我们华夏科学的未来啊。”
张院士点了点头,眼中也充满了感慨:“是啊。以前,我们总是跟在别人后面追,学他们的理论,用他们的设备。我们培养出来的,最多是优秀的‘工匠’。而现在,秦风正在培养的,是一批真正的‘开创者’!”
“‘秦门’……”刘校长念着这个名字,笑道,“这个名字好啊。想当年,诸子百家,百家争鸣,才有了我们华夏文明的第一次思想大爆炸。如今,秦风以一人之力,开创‘秦门’,或许,这将是我们华夏文明,在科技时代的……第二次百家争鸣的开端!”
张院士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
他看着那座实验室,仿佛看到的不是一栋建筑,而是一艘已经扬起风帆、即将驶向星辰大海的巨轮。
而秦风,就是这艘巨轮的船长。
“秦门”的这些弟子,就是他最勇敢、最忠诚的水手。
他们的征途,是星辰大海!
他们的未来,不可限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