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开局上海滩:我以商道破危局 > 第443章 纸烬生纹,母网无机

第443章 纸烬生纹,母网无机(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他手忙脚乱去扶歪了的茶桌,袖中一方月白帕子顺势抖落在茶碗上——三折对叠,四角压平,第五折时指尖重重一捻帕角。

王阿婆的手顿在铜壶柄上。

她低头看了眼盖着帕子的茶碗,又抬头望了望老周鬓角的汗。

巡捕的吆喝声里,她突然提高嗓门:“哎哟这位爷,茶要凉了!”手底下却将铜壶换了个位置——原本放在东首的壶嘴,此刻正对着西边第三块青石板。

“查完了,没什么。”掀油布的巡捕踢了踢绸布捆,“滚吧。”

老周拉着板车往码头深处走,后背的汗浸透了粗布短打。

他听见身后茶棚传来“当啷”一声,是茶碗摞进木盘的响动——王阿婆的暗号,成了。

戌时,顾苏织坊后厅的煤油灯结了灯花。

青鸟掀开门帘时,靴底还沾着码头的湿泥。

他将一张染着茶渍的纸拍在桌上,纸角画着个歪歪扭扭的蚕茧:“少东,这是王阿婆塞在茶渣里的。十六铺商会的人说,日方今晚要往宪兵队送‘清剿名单’,可名单内容已经在商行里传开了。”

顾承砚的手指在蚕茧图案上轻轻一叩。

他昨夜在《守脉日志》里翻到过类似符号——苏母当年记录的“活汛”标记,意为“节点已启”。

案头的算盘珠突然被风吹得轻响,他抬眼看向苏若雪:“他们拆了咱们的电台,砸了传信鸽,却没算到……”

“没算到茶要倒,帕要折,这些刻在骨头里的活计。”苏若雪接得极轻,指尖抚过案头那方月白绣帕,“阿娘说,真正的网,是织在人心上的。”

顾承砚突然笑了,眼底的光像淬了火的剑:“去把赵五叫来。”

赵五掀门帘的动作带着风,腰间的算盘袋晃得叮当响:“少东,您不是说要我避避风头?”

“避什么风头。”顾承砚将一张账册推过去,“明日起回账房,该盘货盘货,该对账对账。但每晚归家前,必须去后巷找张阿婆讨碗‘安神汤’——记着,空碗要倒扣在窗台。”

赵五愣了愣,突然咧嘴笑出白牙:“明白!倒扣碗是‘节点已活’的暗号,您是要让日本人看着我回账房,实则用这碗把消息传到巷尾的铁匠铺!”

“聪明。”顾承砚拍了拍他肩膀,“他们盯着机器,盯着电报,可谁会注意一个账房先生讨碗汤的规矩?”

两日后的清晨,织坊的雕花门被叩得咚咚响。

最先来的是染坊的李师傅,他搓着皴裂的手,眼眶泛红:“少东,我梦见苏先生了。她站在染缸边,手里拿着那方帕子,朝我招了招手。”

接着是织机房的张婶,她怀里抱着个布包:“我也梦见了!苏先生说‘帕子五折,茶要三旋’,我就知道,织坊没散,咱们的网还在。”

苏若雪站在廊下,看着七个曾因日商打压而离散的匠人陆续跨进门槛。

晨光照在她发间的银簪上,那是母亲留下的遗物。

她伸手去接张婶递来的布包,指尖触到包布上熟悉的针脚——是阿娘教她的“锁云纹”。

“若雪。”顾承砚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他倚着廊柱,手里捏着张皱巴巴的纸条,是方才从赵五窗台的倒扣碗底摸出来的:“铁匠铺传来消息,城西据点的人收到‘节点已活’的信号了。”

深夜,织坊天井的青石板上落了层薄霜。

顾承砚望着苏若雪的剪影——她正坐在廊下的竹凳上,借着月光折叠最后一块绣帕。

帕子在她指尖翻转,三折压角,四折收边,第五折时,月光将帕影投在粉墙上,真真是张舒展的网。

“他们拆得掉机器,烧得尽图纸。”他走近两步,声音轻得像落在帕子上的月光,“可谁能拦住一个母亲留给女儿的手势?”

苏若雪抬头,眼尾还沾着方才的泪:“阿娘当年叠帕子教我时,总说‘针脚要藏在看不见的地方’。现在才明白,她藏的不是针脚,是……”

“是火种。”顾承砚替她说完,伸手将帕子轻轻覆在她手背上,“藏在茶碗里,藏在车把上,藏在每个匠人心里的火种。”

风突然大了些,吹得帕角轻轻扬起。

顾承砚的目光扫过墙角的废纸箱——那是白日里染坊学徒留下的,他交货归来时顺手将茶帕折成三角塞进衣袋,褶皱的角度在月光下忽隐忽现。

不知为何,顾承砚突然想起昨夜在虹口废墟里捡到的电报残片。

那上面的波形曲线歪歪扭扭,像被炸弹炸断的琴弦,却在此刻与学徒帕子的褶皱,严丝合缝地叠在了一起。

“少东。”

青鸟的声音从院门外传来,带着夜露的凉。

顾承砚转身时,看见他手里捏着半截胶卷,边缘还沾着照相馆冲洗池的药水味。

“今早在霞飞路照相馆外拾的,”青鸟晃了晃胶卷,“上面拍的好像是……咱们织坊的后巷。”

顾承砚接过胶卷,月光透过薄膜照在他脸上。

胶卷上的影像还未显影,但能隐约看出些轮廓——是赵五倒扣在窗台的空碗,是老周摸过的车把,是王阿婆换过的铜壶。

他突然笑了,将胶卷塞进怀里。

有些网,越是被人拍进镜头,就越是扎得深。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