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蛛丝引雷,静夜藏锋(2 / 2)
他伸手按在天窗上,掌心能感觉到细微的震动,像极了苏若雪当初在蚕种箱边哼唱的催蚕曲。
\"来了。\"青鸟的声音突然从楼下传来。
这个总像块冷铁的男人此刻正站在廊下,仰头望着天空。
顾承砚顺着他的视线看去,便见十二片桑园的方向,有淡银色的雾霭正缓缓升腾——那不是雾,是亿万根蚕丝在空气中摩擦产生的静电微尘,每一粒都裹着氨基酸分子,在月光下泛着珍珠母贝的光泽。
苏若雪的手指轻轻勾住顾承砚的袖口。
她的指甲因为长期接触蚕茧有些发白,此刻却在微微发颤:\"阿砚,它们真的...在唱歌。\"顾承砚低头,看见她眼底映着银雾的光,像极了那年春夜,他们在后巷埋下蚕种时,她眼里跳动的星火。
那时她说\"我们种的是火种\",此刻他才真正明白,火种不一定是烈焰,也可以是这些连声音都发不全的小生命,用最原始的方式,在钢铁丛林里撕开一道裂缝。
黄浦江畔的日军通讯中心里,二等兵松本正揉着发酸的后颈。
午夜的风从江面上灌进来,吹得测频仪的金属外壳泛起冷光。
他刚要伸手去调温度旋钮,仪表盘上的指针突然开始疯狂震颤,像被抽打的陀螺。\"八嘎!\"他猛拍仪器外壳,指针却愈发癫狂,甚至撞碎了玻璃罩。
\"雷暴前兆!\"松本的吼声响彻值班室。
值班军官冲进来时,测频仪的警报灯正红得刺眼,所有电子管都在滋滋冒火星。\"切断电源!\"军官的军刀鞘撞在桌角,\"立刻联系虹口基地,说这里出现异常电磁干扰!\"
当电流声戛然而止的瞬间,顾承砚的指尖在窗玻璃上重重一叩。
楼下传来老周头压抑的欢呼:\"少东家!
浦东桑园的蚕茧开始落了!\"苏若雪的手从他袖口滑落,转而覆上自己的小腹——那里还藏着个温热的铜盒,装着今早新收的蚕种。
她忽然想起昨日在圣约翰大学,化学教授摸着显微镜下的蚕丝蛋白说:\"这些有机物的摩擦系数,刚好能干扰高频电磁波。\"原来古人说的\"千蚕同吐,金石失聪\",不是玄学,是他们用了三千年,把自然规律写成了密码。
次日清晨的虹口,技术官野村蹲在测频仪前,放大镜几乎贴到感应板上。
他用镊子夹起半片透明薄膜,在阳光下呈淡金色,像极了...野村的瞳孔骤然收缩——这分明是蚕丝的截面结构!\"大佐阁下,\"他转身时额角渗着汗,\"感应板表面覆盖着天然蚕丝蛋白膜,厚度不足0.01毫米。\"
\"蚕丝?\"大佐的军靴碾过地上的碎玻璃,\"帝国的雷达被一群蚕打败了?\"野村张了张嘴,最终只能低头:\"可能是气候异常导致的生物污染...最近黄浦江流域湿度偏高,适合蚕类繁殖。\"
同一时刻,《申报》的头版被油墨印得发亮。
苏若雪捏着报纸的手微微发紧,标题《春蚕为何偏爱今夜?
》下,是圣约翰大学生物系教授的署名文章:\"经观测,本月月相特殊,地磁场波动与蚕类吐丝频率产生共振,故出现大规模同步结茧现象。\"她抬头看向顾承砚,他正站在落地窗前,晨光穿过他的西装,在后背剪出一道金边。\"若雪,\"他没有回头,\"你看,有时候真话要裹着糖衣说,才不会硌着别人的牙。\"
三日后的晌午,青鸟掀开门帘时,顾承砚正用软布擦拭一只旧蚕盒。
盒身的漆已经剥落,露出底下刻着的\"顾苏\"二字——那是他和苏若雪成婚前,她亲手雕的。\"南京密报。\"青鸟将电报拍在桌上,\"日军原定于今日对杭州的空袭,因雷达故障推迟。\"
顾承砚的手指顿在盒盖上。
他想起昨夜苏若雪说的话:\"阿砚,你总说我们在借势,可这些蚕宝宝,何尝不是在借我们的手,把被踩进泥里的尊严,重新捡起来?\"他低头看向电报上的\"推迟\"二字,忽然笑了,只是那笑里带着些涩:\"我们在用他们的规则赢...但他们永远想不到,打败机器的,是一群还没学会说话的孩子。\"
\"什么孩子?\"苏若雪端着茶进来,青瓷盏里浮着片新摘的桑叶。
顾承砚举起蚕盒,盒底有行极细的刻痕——那是他用针尖描的简谱,是《母亲的间隙》的前两句。\"你看,\"他轻轻叩了叩盒底,\"它们的第一口,咬的是我们写的歌。\"
话音未落,窗外传来\"咔\"的轻响。
苏若雪快步走到窗前,玻璃上贴着只幼蚕,正用尾足攀着窗沿,小脑袋一拱一拱,竟在啃食窗棂上的木漆——那里,不知何时被顾承砚刻了排极小的音符。
顾承砚望着那只幼蚕,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电报边缘。
日军推迟空袭的喜悦像潮水般退去,他忽然想起野村技术官今早发给上海总领馆的密电:\"建议加强对民间织造业的电磁辐射监测。\"
\"若雪,\"他转身时,眼底的光暗了暗,\"去把所有桑园的共振箱收起来。\"他的声音很轻,却像块压在水面的石头,\"有些歌,暂时...不能唱得太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