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布甲裹山河(2 / 2)
苏若雪推开窗,望见江面上浮起几点鬼火似的灯光——是三井的巡逻艇,正往十六铺方向驶来。
她转身从檀木匣里取出那封刻字的账册,翻到最后一页,上面密密麻麻记着合作社三百七十二户储户的名字。
若雪。顾承砚从背后环住她,下巴抵着她发顶,三年前我站在顾家绸庄的废墟里,只想着怎么把日商的算盘珠子一个个抠下来。
现在才明白,咱们守的从来不是几台机器、几匹布。
是人心。苏若雪接口,指尖抚过账册上王阿婆老张头的名字,他们存的银钱,织的布,护的机器,都是这个国家的底气。
楼下突然传来砸门声。
苏若雪!
顾承砚!是三井买办陈四的破锣嗓子,巡捕房说你们私运军火,老子今天就要——
枪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
青鸟从屋顶跃下,枪口还冒着烟,子弹擦着陈四的耳朵钉进门框。
他扯了扯军大衣,冷笑道:巡捕房的手令呢?
拿出来我看看?
陈四的腿肚子直抖。
他身后跟着的十几个痞子刚要往前冲,巷口突然涌来一群提灯笼的人——王阿婆举着铜锁匣子,老张头攥着染布的棒槌,学生们举着同康合作社的木牌,连黄包车夫都抄起了车把。
陈四你个狗汉奸!王阿婆的铜锁匣子砸在他脚边,我儿子在闸北当护厂队,说日本鬼子的炮弹就要落下来了!
你们不帮着运机器,倒来砸自己人的场子?
就是!老张头的棒槌敲得青石板叮当响,老子的染缸拆了三天三夜,手都磨破了,容你在这儿撒野?
陈四的脸白得像张纸。
他瞥见人群里几个穿短打的汉子——那是顾承砚暗中联络的码头工人,袖口都别着蓝布标记,正是护厂队的暗号。
他踹翻脚边的痰盂,带着痞子们跌跌撞撞跑了。
苏若雪望着人群里晃动的灯笼,突然笑出声。
她转头对顾承砚说:你看,他们举的不是灯笼,是火种。
后半夜的江风裹着湿气。
顾承砚和苏若雪站在江安号甲板上,看着最后一批机器被吊上货舱。
老张头裹着防燃布跳上船,怀里还抱着那半张烧剩的染谱,像抱着命根子。
少东家,少奶奶!阿福从舱底钻出来,脸上沾着机油,布票债券的存根都收齐了,等咱们到了武汉,凭票换布,老百姓还是信咱们同康!
汽笛再次拉响。
苏若雪靠在船舷上,望着渐渐远逝的上海灯火。
她腕间的翡翠镯子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像块裹着山河的玉。
顾承砚。她突然说,三年前你在退婚宴上替我挡茶盏,我以为你还是那个纨绔的顾三少。
后来你蹲在染坊里研究靛蓝,在码头上跟日商比价,我才明白......
明白什么?顾承砚替她拢了拢被风吹乱的头发。
明白真正的商道,从来不是算盘子上的数字。苏若雪望着江对岸渐起的硝烟,是人心聚成的城墙,是手艺传下的火种,是哪怕天塌了,老百姓也愿意跟着你往前奔的那口气。
船过吴淞口时,东方泛起鱼肚白。
顾承砚指着远处说:看,那是温州来的接应船。
等机器运到内地,咱们可以开新的染坊,教当地妇女织布,给兵工厂做防燃护具......
还要开合作社。苏若雪接口,眼里闪着光,让每个织工都在布上织自己的名字,让每个储户都能凭票换粮换布。
等打完仗,咱们要让全中国的人都知道——
知道什么?
知道中国人的商道,裹着最软的布,藏着最硬的骨。
江风掀起两人的衣角,像两面猎猎的旗。
青鸟站在船尾,望着渐渐消失在晨雾中的上海,手不自觉摸向怀里的枪。
那里还揣着张纸条,是苏若雪写的:此去山高水远,愿共守山河。
汽笛声中,江安号破开晨雾,驶向更辽阔的江面。
码头上,王阿婆攥着布票望着船影,对身边的小孙子说:等阿婆老了,你要记得,咱们同康的布,能做衣裳,能护枪炮,能裹着咱们的山河,一步步往更亮的地方走。
朝阳升起时,第一缕光落在苏若雪腕间的翡翠上。
那抹绿映着她和顾承砚交握的手,像极了三年前他们在染坊里第一次看清彼此心意时,染缸里漾开的靛蓝。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