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5章 尝试火药(2 / 2)
硝石十份,硫磺1.5份,木炭1.5份。
燃烧依旧迅速,但烟更大,气味更刺鼻,威力未见明显提升。
硝石12份,硫磺2份,木炭2份。
这次燃烧似乎慢了一些,火光偏黄,威力反而有所下降。
李承乾看着记录,沉思起来:“硝石似乎不够?或者硫磺和木炭的比例需要调整?”他回想起一些碎片知识,黑火药的最佳配比硝石占比应该很高。
于是又将配比改成硝石15份,硫磺2份,木炭3份。
这次,混合物的燃烧状态有了明显不同!不仅燃烧速度快,产生了响亮的“噗”声和一股明显的冲击气流,将石板上的浮尘猛地吹开,甚至让一小撮未被固定的粉末本身炸散开来。
“有进展!”李承乾眼中一亮。
虽然距离爆炸还差得远,但这已经超越了之前的所有试验,显示出了一定的“爆燃”特性,而非单纯燃烧。
然而,接下来的多次微调,围绕这个比例增减,效果却时好时坏,极不稳定。
有时能听到更响的动静,有时却只是沉闷燃烧。
李承乾意识到,除了配比,工艺可能才是更大的瓶颈。
手工研磨混合,难以保证三种密度、性状不同的粉末绝对均匀,导致燃烧不稳定。
还有颗粒度与压实度,粉末状火药燃烧速度过快,能量瞬间释放但无法有效积累压力。
他尝试将混合好的火药稍微压实,或者用水或少量米汤湿润后造粒、阴干,形成大小不一的颗粒。
这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燃烧速度,但效果依然有限。
并且火药真正的威力在于密闭空间内的瞬间爆轰。他尝试用厚纸卷紧、用薄竹筒封装,只留引线。
“砰!”
一声比之前响亮得多的闷响,纸卷或竹筒被炸裂,碎片四溅,能在近距离击穿薄木板,在地上留下小坑。
“威力提升了!”房遗直惊喜道。
但李承乾却摇头:“还不够!这顶多算是大号的炮竹,声响和烟火效果大于实际破坏力。而且,威力极其不稳定。”
他捡起一块炸裂的竹片,分析着,“容器强度不够,密封性也差,能量泄露太快。我们需要更坚固的容器,比如……厚壁的小陶罐或者小铁罐。”
但铸造密封良好的厚壁金属容器成本高昂,工艺复杂,而且如何可靠引燃内部火药又是一个新难题。
普通的引线燃烧速度、是否会被压灭、能否引燃核心药体,都是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