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配比问题(2 / 2)
引信则选用空心的芦苇杆,内部小心地填入引火药,插入药体中央。
来到特意清理出的、远离建筑的沙地试验场,众人远远躲避。李承乾亲手点燃引信后,迅速退至掩体后。
“滋……”引信燃烧的声音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短暂的等待后——
“轰!!”
一声沉闷但明显更具威慑力的巨响炸开!比起之前竹筒的炸裂声,这声音更低沉,更有力。
只见那厚壁小陶罐并非简单地裂开,而是从内部被撑破,碎裂成数块较大的破片,伴随着一股浓烟猛地向上腾起,地面被炸出一个浅坑,周围的沙土被冲击波推开一圈。
王玄策和房遗直从掩体后探头,脸上都露出了惊色。这一次的动静,远超以往!
李承乾快步上前检查。陶罐碎片比之前的竹片更具杀伤力,若是近距离,足以伤人。爆炸的集中度也明显提升。
“好!”李承乾终于露出了一丝较为明朗的笑容,“混合均匀度、颗粒细度、容器形状和适度的压实,看来方向是对的!这一次,总算有了点‘爆炸’的样子,而非单纯燃烧或爆燃。”
然而,喜悦是短暂的。当他们重复这个“成功”的配方和工艺时,却发现效果依然存在波动,并非每次都能达到同样的威力。
有时陶罐只是被炸成两半,有时引信会中途熄灭,有时燃烧不完全,留下大量残渣。
“还是不够稳定。”李承乾蹲在爆炸痕迹旁,仔细分析着,“陶罐的厚薄均匀度无法保证,手工压实的力度每次也有细微差别,引信的燃烧速度受天气、填充紧密度影响……变量太多了。”
但他并没有气馁。相反,这次相对成功的试验给了他巨大的信心。它证明了在现有条件下,通过优化配比和精进工艺,火药的威力是可以被逐步提升和控制的,哪怕过程缓慢而充满不确定性。
“将这次成功的配比和工艺细节详细记录下来,作为‘甲字三号标准’。”
李承乾吩咐道,“接下来,我们要做的,不是盲目追求更大的威力,而是设法让这个‘甲字三号’的效果稳定下来。
同时,继续微调配比,看看能不能找到更优的组合。”
他看向那堆黑灰色的粉末,目光灼灼。虽然前路依然漫长,虽然距离应用于战场更是遥不可及,但他已经清晰地看到了通往“雷霆”的道路上,被自己一步步踏出的足迹。
“另外,”他补充道,“让工匠坊试着用铸铁打造几个类似形状的小罐,壁厚要均匀,接口要尽量密闭。本宫要看看,更坚固的容器,能把它约束到什么程度。”
他知道,铸铁罐的成本很高,失败一次损失不小,但这是必须尝试的一步。
只有了解能量释放的极限,才能更好地驾驭这股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