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1章 鹰翔学子至,太初启新篇(2 / 2)
阿沙尔放下弓,汗水沿颈流下,语气中再无初来时的傲慢:“玄朝弓强,然心更稳。此国之胜,不止在兵。”
书院之外,玄京街头的风景也渐变。茶肆中传诵学堂故事,孩童嬉笑着模仿“鹰翔王子拜师”的模样。市井的民众谈起异国学子,竟无敌意,只觉新鲜。文明的力量,悄悄流入百姓的日常。
而在宫城深处,宁凡静坐于御书房。案上摊开书院的课籍表,他用手指轻轻点在一处:“格物致理、兼容并包——此言若能传至鹰翔国心腹,百年后其风必变。”
苏若雪立于案旁,神情沉静:“陛下以书化人,远胜刀兵。”
宁凡目光微敛,低声道:“刀可止乱,书可化心。若心化,则天下自服。然此局非一朝可成,须以岁月磨石。”
他顿了顿,又加一句:“同时,需防其窥我玄机。”
苏若雪微微一叹:“学生求道,终有边界。”
宁凡冷笑:“边界,需人守。”
——
几日后,书院举行“大藏阅览”之礼。藏书阁开启最深层,展示玄朝典籍真藏。阿沙尔与同伴入内,只见层层书架如林,铜灯千盏,照出卷影重重。
苏若雪亲临讲解:“此处所藏,非止文史,更有兵政、律令、农经。天下之道,不止于诗。”
阿沙尔手触古卷,卷上朱印为“天玄律”。他心头震动。玄朝律法以民为本,不以贵贱分轻重。他想起父王的铁令与祭坛,想起自己国中对平民的冷漠。
他抬头望向苏若雪,轻声问:“若天下皆守律,而不信神,民心可安乎?”
苏若雪笑意浅淡:“信神者安于天,信理者安于己。若己心安,天又何忧?”
那一瞬,他忽觉胸口像被什么击中,所有固有的信仰都在崩裂与重塑的缝隙中晃动。他恍惚地想,也许,这便是“太初”之义——万物之始,在于心启。
——
夜深。
阿沙尔独立于书院后山。风自竹林掠过,竹叶沙沙。宁湛从后方走来,递给他一盏温酒。
“殿下,可曾想过,有一日,玄与鹰翔或为一理之国?”
阿沙尔静静望着远处灯火,眼神沉思:“曾以为我来此,是受命探玄;如今方知,是我被理所探。”
他仰头饮尽,酒味辛辣,心底却泛起柔光。
月下,两人并肩而立,影子拉得极长。竹叶在风中摇曳,像历史的篇章,在无声地翻动。
——
次晨,书院开设特别课程——“律议初阶”。苏若雪亲自讲授。她以简明之语阐释“公正”“约束”之义,并取玄朝近年案件为例,讲“法立而不偏,民服而不乱”。
阿沙尔聆听时神情专注,时而低笔记录。课毕,他上前致礼:“先生,贵国之法能正天下,吾愿深学之。”
苏若雪看着他,眼神柔中带刚:“法不正天下,人才能正天下。愿殿下以心修己,以理修国。”
阿沙尔深深一揖,恭声道:“谨记。”
从那日之后,太初书院中出现一幕新景:异国学子与玄朝子弟共习律法、同研算术,分国之心渐消。书院的晨钟暮鼓,似在为一个更广阔的未来奏响序章。
——
不久后,宁凡召见苏若雪于御苑。夜色静谧,荷塘映月。
宁凡缓步行于回廊,语声低沉:“太初之学,渐入佳境。然人心未必尽可测。那王子,性中有思,亦有志。”
苏若雪答:“此志若能化为理,将来可为桥梁。”
宁凡略一颔首:“桥梁与刀刃,常只一线之隔。”
他转身望向夜空,月光落在他眉间,如冷铁之光。
“我欲以文明驭天下,须防文明被人驭。此世最险,非刀兵,乃思想之反噬。”
苏若雪静默良久,方轻声道:“若有一日,他回国立志行理,岂非盛事?”
宁凡淡笑:“盛事与祸事,皆从心起。然局既布,不可回。”
两人对视,风掠过水面,荷叶翻卷,微光粼粼。
——
几日后,太初书院藏书阁传出消息:鹰翔王子阿沙尔自愿参加“算律比试”,与玄朝学子同台角逐。消息一出,举院轰动。
比试当日,众人云集。阿沙尔面色从容,手执笔,解玄律卷中难题,不惧众目。题为“以理制势,何以令商民皆服法而不乱”。他思索良久,笔下疾书:
“若法从天授,则民惧;若法自民出,则民服。玄法之妙,在于取民心之所安,而不以神畏之。”
全场寂然。监考官宣读后,众生叹服。
苏若雪立于堂外,目光深深望着他,心底轻声道:“他,悟了。”
那日傍晚,宁凡收到书院奏报,长久无言。
他终于轻叹:“道之所行,已入彼国心。”
窗外天色正暮,云霞翻卷如火。宁凡抚案而坐,笔落纸上,写下六字批示:
“太初启篇,可传世。”
殿外金乌将坠,钟声再起。太初书院的风,卷起层层花雨,漫天飞舞。那花瓣似碎玉,似文字,似理之光,飘入每个学子的心间。
从此,玄朝的“理”与鹰翔的“信”,在这一座书院中交织成新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