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都市重生 >大明世家五百年 > 第33章 阁老

第33章 阁老(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李显穆脚步轻快的离开了华盖殿,阳光落在他身上,驱散寒意。

皇帝朱瞻基同意了他的建议。

这是国家政治体制的一大进步!

永乐初年,内阁大学士,皆是编纂、预检、讲读之官,在午门内的文渊阁办公,不置自己的官属,也不得专制六部诸司各衙门。

六部诸司奏事,亦不需要经过内阁。

从今日开始,六部就不得不一定程度上,看内阁的眼色行事,尤其是户部、工部、刑部,这三个部门的工作,走流程的居多。

户部有各项财政拨款的批复、工部有各项工部的预算批复、刑部则有各项案件,譬如死刑案件都要皇帝亲自批复。

朱瞻基的动作非常快,在宣德元年真正到来之前,他要组建一个高效的执政班底,新内阁便是这套班底不可或缺的一环。

很快就有旨意传出,“诸司衙门的奏章,送抵通政司后,入宫送往皇帝处,而后送入内阁,由内阁初步批阅,给出建议,再交由皇帝同意。”

通政司送入宫中的奏章,全部都有备份,通常是三份,上奏的人留一份,通政司留一份,然后皇宫再存档一份。

这么重大的消息,自然让无数人为之震惊。

当传出到六部诸衙门时,无论是尚书侍郎,还是普通的官吏,几乎所有人都惊呆了,大家都不是傻子,当然知道这件事必然会大大提升内阁的权力。

以后六部的奏章,都要先经过内阁看一轮,那岂不是有什么弹劾也要先送过去了?

最先反对的就是都察院。

前任左都御史郑欢离任后,新任左都御史上任后立刻将都察院重新梳理了一番。

上任后他本来没有什么大动作,但却没想到迎来了如此离谱的一道旨意。

当即召集了整个都察院的御史,沉声道:“自太祖皇帝时期建立都察院,授予了我们风闻奏事的权力,但凡有弹劾,便呈递于皇帝,可如今却要经过内阁这么一个无品级的机构,这是践踏国朝的制度,本官要上书陛下反对,诸位同僚呢?”

“附从总宪!”

“内阁无权监管我都察院的奏章!”

御史们大多都义愤填膺,只有一少部分人没说话,但在此情形下,也没有出言反对,左都御史望着众人的反应,满意的点了点头。

他并不是想和李显穆对上,但他是真的认为,区区内阁这么一个无品级的机构,怎么能够压在都察院的头上呢?

况且他们可是监察官员的机构,怎么能被内阁所压制,那都察院又有什么存在价值?

他们是效忠于皇帝。

就算是陛下为了效率想要让内阁多添加工作,但都察院的工作,也不该让内阁来决断。

是的。

作为左都御史,在官场摸爬滚打几十年,他非常清楚皇帝为什么搞出来票拟,无非就是因为批阅奏章太累,于是想要偷懒。

但是又不能真的恢复宰相制度,毕竟皇明祖训里面明确有写,谁敢恢复宰相制度,那就要天下共击之,就算是皇帝也不敢提,于是才搞出了内阁这么一个四不像。

左都御史王通想的很清楚,他要上书、进宫,将这件事和皇帝说清楚,都察院不能让内阁插手。

王通心中思绪翻涌,沉声道:“既然诸位同僚所思所想和本宪相同,那便回屋去写奏章吧,待所有人都写完,便一同送到通政司去。

今日写完,明日再写,日日都要写,必须要将这件事扼制住。”

“总宪!”

王通话还不曾说完,便见到有人匆匆而来,惊声道:“总宪,六部那边去跪谏了,要请陛下收回成命。”

王通眉头微微一皱,转瞬便知道为何,在朝中,左都御史和六部尚书虽然都名列七卿,但双方职责不同。

御史乃是清流,干的是弹劾人的工作,不接触实际事务,说白了就是手头上没有资源。

六部则是真正掌管着大明天下不知道多少的资源,现在要被内阁压一头,必然是要比都察院急的多。

但是直接去跪谏,还是有些出乎王通的意料,“六部都去了吗?兵部也去了?”

兵部尚书可是李显穆,若是就连兵部都反对的话,这件事必然是一场政治风暴。

“总宪,我们……”

未竟的话,便是想说——我们还要不要参与。

六部和内阁一直以来都有大矛盾,现在这件事只是彻底爆发了起来。

这可不是什么小事,若是参与进去,说不准就要吃挂落了,但置身事外的话,貌似也不妥。

王通也在犹豫,但很快就下定了决心,振声道:“此事本就有违逆于祖宗之法,自然不能坐视,还请诸位速速写下奏章,而后一起去皇宫向陛下请求收回成命。”

……

“明达,这件事引起的风波很大啊。”

“六部的反应非常激烈,甚至就连兵部都有不少人随同参与,怕是不能善了了。”

文渊阁中,阁臣亦在商议此事,皇帝能同意这件事,他们自然高兴,但前提是,要度过眼前的难关。

杨士奇望向李显穆,沉声道:“明达,在下觉得没必要搭理他们,待时间到了自然就退去,终究这件事并无什么不妥之处,他们也说不出什么东西来。”

李显穆望着文渊阁窗外,有一棵渐渐枝叶枯黄的柳树,距离先帝朱高炽驾崩已经过去了数月,京城也渐渐再次走到了秋冬时分,洪熙元年将要过去。

大明将来迎来新的纪元。

李显穆淡淡道:“有些胡搅蛮缠的事情,自然不必在意,但这件事是大明政治制度改变的前兆,总是要划出个高低上下出来。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