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4章 风起于无声(2 / 2)
“你再换一两个bVI壳公司,走散户级交易账户,每天只吃一点。一个壳总持仓不超5%,这样可以避开控制仓位不超过法定披露线,而实际控制权也可逐步到手。”
“当你低位建仓完,股价已经回落到了最初价格,但你的身份,已经不是‘打工的制作人’,而是有实际浮动票权的准董事。”
江予辰靠着椅背,目光没有焦点,像是在拼接脑海中的局。
“然后呢?”他轻声问。
崔圭植收起文件,靠回白板前。他从旁边拿出一个笔记本,打开一份pdF翻转过来,页面停在一张复杂的股东结构图上。
“这是截至去年底cUbE的股份结构,我们目前真正要应对的,只有一个名字。”
他手指在图上轻轻点了点,落在“VtGp-46.83%”的标识上。
“佑钦那一批老股东已经在2021年完成清仓,股份大部分转给了VtGp。”
江予辰挑眉:“持股比例快过半了。”
“是,但VtGp不是控股型文化集团,他们只是用cUbE当分部。”崔圭植冷静解释道,“他们旗下几位代表各占小头,比如这个——”
他指着股东栏中的两个人名:
姜升坤,持股5.96%,身份是VtGp的president&cube的经营总管;
郑哲,持股5.82%,VtGp的联席cEo兼cube联合代表。
“他们虽然挂着cEo名号,但都是VtGp体制内派驻出来的管理人。”崔圭植继续说,“所以cUbE其实从2021年8月开始,已经就是个典型的被控股的下属公司了。”
江予辰看着那两串韩文字,沉默了一秒,低声道:
“换句话说……我不只是和cUbE博弈,而是和VtGp。”
“没错。”崔圭植点了点头,“但也正因如此——你才有机会撬动。”
“为什么?”他抬眼。
“因为他们持股比高,看似强势,但他们对K-pop不专业。他们是财务型控股人,不是战略型。只要EpS不如预期,他们一定愿意转手部分股份套利。”
崔圭植语气变得极低:
“你现在通过散户账户吃了15.8%,再通过Synoptix结构体吃个近9%。这样我们实控大约可以达到24.8%。”
“如果你能拉来其中任意一位持股人——比如郑哲,哪怕只从他手里拿到3%,你就能成为和VtGp平级的对赌方。”
“再想办法从他们整体盘子里接一部分流动股,哪怕只是再拿下10%——你就能以35%持股直接控盘。”
江予辰盯着股权图看了很久,没有说话。
手指在那一栏“VtGp:46.83%”的位置停住,眼神逐渐沉了下来。
崔圭植也没催,靠在椅背上等他开口。
过了十几秒,江予辰忽然低声说道:
“……VtGp虽然是大股东,但结构很分散。”
他指了指股东构成那栏:
“郑哲5.8%,姜升坤5.9%,剩下的散在几个董事和对外账户里,根本不是一致行动人。”
崔圭植微微一挑眉,没接话,只是抿了一口咖啡。
江予辰接着说道:“再加上中小股东、散户、老员工那批……cUbE的投票权根本不集中。”
他顿了一下,目光愈发坚定:
“只要我实控超过35%,在实际出席投票比例低于60%的情况下,董事会多数议案就能过。”
“而且——我不需要明说自己是控股人。只要他们知道,‘表决要看我脸色’,就够了。”
崔圭植这才笑了一声,手指轻轻点了点桌面:“不错,你终于不是只看Kakao热帖的人了。”
江予辰抬起眼,语气带着点自嘲:“不看懂这些,连我自己站不站得住c位都成问题。”
他把文件收起来,轻轻叠好。
“我要的不只是上台的那几分钟——”江予辰说道,“我要的是,决定谁上台那双手。”
--------------------------
--------------------------
一个多月后,cUbE股价在毫无前兆的情况下,连续三日小幅上涨。涨幅不大,每天不过2~3%,但正是这种“有迹象又说不出原因”的走势,引爆了韩股散户圈子的疑问。
紧接着,NAVER财经版块、Kakao股票讨论组出现类似内容:
「有小道消息说(G)I-dLE一季度会强势回归」
「田小娟或主导新企划,公司或将改风格」
「外资悄悄入场,cUbE是不是要变天?」
但几天后,一份匿名文章突然刷屏:
“艺人合约风波?回归被推迟背后隐情?”
随后股价迅速回调,甚至低于涨前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