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蜀山定鼎与绘影寄情(1 / 2)
午后的阳光透过宽大的窗户,暖洋洋地洒在特护病房里,驱散了深秋的凉意。
空气中弥漫着苏晚晴和林薇带来的家常饭菜的香气,温馨而安宁。
陈羽墨的气色明显好了许多,半靠在床头,小田正坐在床边,小心翼翼地用小勺将温热的汤送到他嘴边,小梨涡随着专注的神情若隐若现。
“慢点,烫。”她轻声提醒,眼神里满是关切。
病房门被推开,陈建国风尘仆仆地走了进来,手里提着一个银色手提箱。他刚结束魔都那边紧急的事务处理,特意赶回来。
“爸。”陈羽墨唤了一声。
“嗯,感觉怎么样?”
陈建国放下箱子,走到床边仔细打量儿子,眼神里带着不易察觉的骄傲。他将箱子放在床头柜上打开,里面是一台笔记本电脑和一些配套设备。
“知道你闲不住,你平时工作用的家伙什,给你带来了。”
“谢谢爸。”陈羽墨看着那台承载着他无数心血和计划的电脑,眼中闪过一丝亮光。他确实“闲不住”,江南科学院和“菁英计划”的蓝图在他脑海中早已铺开。
正说着,病房门再次被礼貌地敲响。在得到允许后,两位穿着深色西装、气质干练的人走了进来。
为首的一位五十岁上下,身材敦实,目光沉稳,正是中建集团总工程师施国立。他身边跟着一位看起来三十多岁、戴着无框眼镜、气质知性的女性,是中建集团首席总设计师程昱彤。
“陈院士,田小姐,冒昧打扰了!”施国立声音洪亮,带着歉意和敬意,
“知道您需要静养,但江南科学院的选址和初步规划实在等不得,首长亲自指示,让我们来听听您的意见。”
“施总,程工,请坐。”陈羽墨示意田夕薇暂停喂饭,对来人点头致意。苏晚晴和林薇连忙起身招呼,陈建国也站在一旁。
施国立和程昱彤在搬来的椅子上坐下,程昱彤立刻打开随身携带的平板电脑,调出几张高清卫星图和3d地形模型投影在病房墙壁上。
“陈院士,”程昱彤的声音清晰而专业,“根据您之前提到的‘环境清幽、利于保密、交通便利、具备长远发展空间’等核心要求,结合庐州当地的地质、水文、气候、交通网络等综合因素,我们初步筛选了三个备选地块。”
她熟练地操作着投影:
“方案一,位于巢湖西岸,视野开阔,风景绝佳,但地质结构相对复杂,大规模地下工程建设成本较高,且距离主城区稍远。”
“方案二,位于高新区核心区边缘,交通极其便利,配套成熟,但周边环境较为喧闹,保密性稍弱,未来发展空间受限。”
“方案三,”她的手指重点圈出一个区域,“位于大蜀山西麓!”
投影清晰地展示着大蜀山西麓的地形地貌:郁郁葱葱的山林,蜿蜒的溪流,开阔的缓坡,远处是庐州城的轮廓线。阳光透过虚拟的枝叶洒下光斑,宁静而充满生机。
陈羽墨的目光在三个方案间仔细流连,手指无意识地在被子上轻轻敲击着。他的视线最终牢牢锁定在方案三——大蜀山西麓。
“这里。”他开口,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确定,“就选大蜀山。”
施国立和程昱彤眼中都闪过一丝亮光。施国立立刻追问:“陈院士,能说说您的具体考量吗?”
“首先,环境。”陈羽墨的目光仿佛穿透了投影,看到了那片真实的土地。
“前沿科技的突破,需要静心,需要灵感。依山傍水,远离喧嚣,符合科研人员长期工作的精神需求。其次,保密。大蜀山是天然掩体,配合我们未来的安防体系,能形成多重保障。第三,交通便利度足够支撑初期建设和人员往来,规划中的地铁更是长远保障。第四,”
他指向那广阔的山麓缓坡,“空间!江南科学院不是一蹴而就的建筑群,它是未来百年甚至更久的科技灯塔!需要巨大的、可自由扩展的空间!大蜀山西麓,完美契合!”
他的分析条理清晰,直指核心。施国立和程昱彤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叹服。这位年轻的院长,不仅掌握着超越时代的科技,其战略眼光和务实规划能力同样令人惊叹!
“好!”施国立重重点头,“我们立刻以方案三为基础,启动详细勘探和设计!陈院士您放心,我们中建集团,一定倾尽全力,为江南科学院打造一座配得上它使命的、世界顶尖的科研圣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