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深空堡垒与星链启锚(1 / 2)
庐州的冬夜寒气凛冽,翠湖苑别墅区一片静谧。
陈羽墨只睡了不到三个小时,窗外仍是浓重的墨蓝,专车已在门口等候。他动作利落地洗漱,康康警觉地竖起耳朵从窝里抬起头,琥珀色的大眼睛在黑暗中看着他。
“好好看家。”陈羽墨低声说,大手揉了揉它毛茸茸的脑袋。
康康喉咙里发出一声低沉的咕噜,仿佛听懂了,又趴了回去。
六点多,专车驶离翠湖苑,刺破黎明前的黑暗,直奔军用机场。停机坪上,一架涂装着八一军徽的专机引擎已经预热完毕。
凛冽的寒风吹拂着他的大衣下摆,他快步登机。舷窗外,庐州城的轮廓在微熹的晨光中逐渐清晰,又迅速被抛在身后。
机舱内异常安静,只有引擎的轰鸣。笔记本电脑中清晰地过着一会儿要呈现的每一页ppt,每一个关键数据,以及可能面临的质疑。
常温超导的成功,如同最后一块拼图,让完整版的南天门计划,这个超越时代的深空堡垒体系,终于具备了工程落地的坚实根基。
这不是近地轨道的防卫平台,这是华夏文明迈向深空的真正跳板。他指尖无意识地在膝盖上敲击着,模拟着稍后陈述的节奏。
八点五十分,专车驶入戒备森严的西山大院。松柏覆着薄霜,更添肃穆。
推开那扇厚重的红木会议室大门,一股混合着茶香和烟草气息的凝重空气扑面而来。长方形的会议桌旁,几乎座无虚席。
航天科技集团董事长郑国栋、航天科工集团总工程师方宏、航空工业集团董事长刘振邦、兵器工业集团总师孙立、华科院空间中心主任苏虞院士、空天动力研究院院长赵启明院士、中核集团总经理周永强……华夏空天与尖端军工领域的核心决策者与顶尖专家悉数在列。
所有人的目光,在陈羽墨踏入的瞬间,都聚焦在他身上,带着审视、探究,以及难以掩饰的巨大期待。
首长的位置在主位,他放下手中的茶杯,目光沉稳地看过来,微微颔首:“羽墨,坐。人都到齐了,开始吧。”
“是,首长。”陈羽墨沉稳地走到连接着投影仪的电脑前,将早已准备好的U盘插入接口。他深吸一口气,点开了那个命名为“南天门计划”的ppt文件。
会议室顶灯暗下,投影仪的光束打在幕布上。
第一页,没有文字,只有一幅极具视觉冲击力的概念图:幽暗的宇宙背景下,一艘庞大得令人窒息的流线型空天母舰静静悬浮于地球轨道之上,舰体流畅而充满力量感,侧面两个遒劲的古篆体大字——“鸾鸟”!在它周围,数架造型锐利如玄色利剑的空天战机,如同忠诚的护卫,拱卫着母舰。整个画面透着一股冰冷的科技感与磅礴的威压。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清晰而压抑的倒吸冷气声,连几位见惯了大场面的老总,瞳孔都猛地一缩。
陈羽墨没有停顿,鼠标轻点,画面切换。这一次,是更为详细的装备分解图与核心数据列表。
当“31马赫”和“7G过载”这两行数据清晰地出现在幕布上时,会议室内压抑的寂静终于被打破了。
“31马赫?太空环境?!”
航天科技集团的郑国栋董事长第一个忍不住,声音因为惊愕和本能的不信而拔高,他指着屏幕,镜片后的眼睛锐利地看向陈羽墨,
“羽墨!这个速度指标,尤其是太空环境下的持续高机动,意味着需要难以想象的动力和瞬间爆发的能量!以我们现有的任何推进技术——无论是化学火箭还是离子推进——其比冲和推重比都远远无法企及!这…这违背了我们所知的物理规律!”
他的质疑像点燃了导火索。动力研究院的赵老紧接着开口,眉头拧成了一个疙瘩,手指用力点着桌面:
“老郑说得是根本问题!抛开推进技术不谈,这个速度下,材料!气动加热、粒子冲刷、结构应力!任何已知的材料在那种极端环境下都会瞬间崩解!还有生命维持!”
他的目光扫过“玄女”战机的座舱示意图,“持续高过载?现有的抗荷服和训练体系,飞行员在9G下坚持几十秒已是极限!31马赫机动伴随的过载峰值会是多少?人体如何承受?这绝不是简单的生物座舱缓冲能解决的!这是对材料和生命科学的双重颠覆性挑战!近乎…不可能!”
会议室里响起一片附和的低声议论,质疑的目光如同实质般聚焦在陈羽墨身上。空气凝重得几乎能滴出水来。
陈羽墨的神色依旧平静如水,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些反应。他没有直接反驳,ppt翻到了下一页。只有简洁的文字和几组核心参数标题:
核心技术突破支撑:
1.能源核心:“羲和”小型化核聚变反应堆。
2.材料革命:常温常压超导材料
3.生命保障:高级生物缓冲抗过载生命座舱。
技术基础:基于“玄鸟”六代机已验证的生物座舱缓冲技术深度进化。
他指着屏幕,声音沉稳而有力,穿透了会议室的质疑声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