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1章 兴教化,启民智(1 / 2)
那些关于姜淮“惹怒上天”的流言,在这场甘霖中不攻自破,彻底消散。
人们更加坚信,姜大人不仅是能臣干吏,更是深得上天眷顾、一心为民的父母官。
姜淮站在衙门的廊下,望着滋润的大地,心中并无多少喜悦,反而更加沉重。
他深知,这次旱情是对他治理成果的一次严峻考验,也暴露了水利系统在极端天气下的局限。
天威难测,民生多艰,未来的路,需要更周全的准备,更坚韧的毅力。
经此旱魃之劫,姜淮的威望达到了新的高度。他不仅以智慧和勇气应对了自然危机,更以坦诚和担当化解了人心危机。
接下来,他将把目光投向更深远的地方,如何建立更长效的防灾机制。
如何进一步教化民风,让这片土地真正走向长治久安。而这一切,都将在他的不懈努力下,一步步成为现实。
……
旱情解除,万物复苏,田野重现绿意。姜淮却并未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中。
他深知,天灾虽可应对,但人心的教化与地方的长治久安,才是真正的基石。
经此一役,他更加明确了两件必须推行的大事:兴教化,以正民风、启民智;储粮备荒,以应不时之需,使百姓无饥馑之忧。
然而,推行教化,尤其是要在曾被倭患、走私、豪强势力浸淫多年的沿海之地兴学,谈何容易。
许多百姓观念陈旧,认为“识字不当饭”,子弟早早便下海捕鱼或帮工补贴家用,对入学读书毫无兴趣。而地方上一些固有的宗族势力,也对官办学堂心存疑虑,担心冲击他们以祠堂为核心的教化体系。
姜淮决定以身作则,循序渐进。他首先从府城开始,亲自勘察选址,动用部分抄没走私和赵家所得的罚银,扩建了府学,并增设了面向贫寒子弟的“义学”,免其束修,还提供一顿午膳。
他亲自为府学题写匾额“海岱菁莪”,寓意此地亦能培育英才。每月朔望,他必抽空至府学,为生员讲析经义,更注重讲授忠孝节义、保家卫国的道理,将抗倭英烈的事迹编入教材。
对于乡间,他则采取了更灵活的策略。他不强行推行官学,而是鼓励和支持各乡、各宗族利用祠堂、庙宇兴办“社学”或“蒙馆”,聘请有学识的秀才或致仕官员任教,府衙给予一定的书籍和资金补助。
同时,他颁布政令,明确规定:凡送子弟入学者,家庭可酌情减免部分徭役;学业优异者,可由地方推荐,参加府县的额外考试,给予进身之阶。
为了打破“读书无用”的成见,姜淮还别出心裁。他在处理公务、断案理事时,若有涉及契据、账目、律法的争议。
便会特意召来附近学堂的年长学子旁观,事后让他们尝试解读分析。
当百姓亲眼见到知书达理者能明辨是非、维护自身权益时,对读书的看法开始悄然改变。
数年间,琅琅书声开始在这片曾是“习于风涛、悍勇轻文”的海疆响起。虽然成效非立竿见影,但崇文重教的风气已如春雨润物,悄然滋生。
与此同时,姜淮大力推行他的“常平仓”备荒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