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7章 防不胜防(2 / 2)
皇帝再次于御前召对,气氛凝重。弹劾者慷慨陈词,姜淮则沉默不语。待对方说完,他才缓缓出列,面色平静如水。
“陛下,”他的声音清晰而沉稳,“臣之行事,皆在陛下洞鉴之中。
清理户部,是为陛下整饬财政;与北疆通信,所谈皆为漕粮转运、军需保障之事,每一封奏章副本皆可查证;至于家乡之事,臣已上密折陈情,是非曲直,陛下圣断。”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那些弹劾者,语气转而锐利:“然则,臣有一事不明。为何臣每欲为国库开源节流,每欲厘清一丝积弊,便有无名谤言随之而起?
为何清丈田亩则谤臣与民争利,改革漕运则谤臣变更祖制,如今稍有成效,便又谤臣结交边将、图谋不轨?
莫非这煌煌国库,就只能任由蠹虫啃噬,而不能有人稍加清理?莫非我大明江山,就只能坐视沉疴积弊,而不能有人锐意革新?!”
这一连串的反问,如同重锤,敲在寂静的大殿上。他没有为自己过多辩解,而是将个人遭遇上升到了“改革与守旧”、“为国与谋私”的层面。
皇帝的脸色阴晴不定。他深知姜淮的才干和忠心,也明了其处境之艰难。但朝局平衡,牵一发而动全身。
...
良久,皇帝终于开口,声音听不出喜怒:“姜爱卿忠心可嘉,然众议汹汹,亦不可不察。
这样吧,户部侍郎一职,你暂且卸下,调入翰林院,任学士,掌修国史,兼在朕身边备咨询。
户部事宜,由周墨安暂代,清账及改革之事,仍按既定方略,由内阁督饬进行。”
明升暗降!调入翰林院,看似清贵,实则远离了权力核心。
皇帝用这种方式,暂时保护了姜淮,也平息了朝堂争议,更维持了某种平衡。
姜淮心中了然,并无太多意外,也无怨愤。他恭敬叩首:“臣,领旨谢恩。”
...
脱下户部侍郎的紫袍,换上翰林学士的绯色官服,姜淮的身影在巍峨的宫门前显得有些落寞,却依旧挺拔。
他回头望了一眼户部衙门的方向,那里,他倾注了无数心血的风暴才刚刚开始,他却不得不暂时离开。
然而,他的眼神中并无消沉。翰林院,掌修国史,正可让他跳出户部的具体事务,从更宏大的视角审视帝国财政的痼疾根源;
在皇帝身边备咨询,则意味着他仍有影响决策的可能。
这或许是一次被迫的蛰伏,但也可能是一次积蓄力量、酝酿更大风暴的机会。
他知道,他与那些隐藏在幕后的对手们的较量,远未结束。这只是中场休息。
他整理了一下衣冠,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向翰林院的方向。
他的手中,紧握着那份未竟的、关于全面财政改革的纲要。阳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前方的路,依然在脚下延伸。
姜淮调入翰林院的消息,如同投入深潭的石子,在京城官场激起层层涟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