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中平三年新年拜年(二)(2 / 2)
烛火摇曳中,众人的议论渐渐热烈起来。甄俨考证起玄菟地名的由来,说“玄菟”二字最早见于《山海经》,原是“北方玄武”之意;甄豫则缠着要学鲜卑语,说明年要跟着商队去草原;蔡邕忽然诗兴大发,提笔在墙上写下:“边声动朔雪,春意入残年”,笔锋苍劲如老松傲雪。
更漏滴答到子时,院外忽然响起密集的爆竹声。杨帆推窗望去,只见高句骊城家家户户都亮起灯火,雪地里到处是跑动的孩童,提着灯笼的身影在街巷间穿梭,像是撒落在白绢上的火星。
“新年来了!”甄豫欢呼着向外跑,披风扫过炭盆,带起一串火星。
甄老夫人被甄荣搀扶着走到窗前,望着满城灯火,忽然抹起眼泪:“三十年前在中山老家,也是这样的雪夜,你们父亲还在教荣儿写春联……”
杨帆转身取过早已备好的红包,分给甄家四子:“这是玄菟的风俗,晚辈一点心意。”红包里装的不是金银,而是他亲手写的“平安”二字,用的是中山特有的蚕茧纸。
蔡邕接过自己那份,忽然朗声笑道:“老夫也有礼物相赠。”他从行囊里取出一卷竹简,“这是老夫校勘的《诗经》新本,里面补了三处鲁诗异文,送与郡守存念。”
雪光映着竹简上的朱笔批注,杨帆忽然觉得这玄菟的冬夜格外温暖。远处传来更夫的吆喝声:“子时到——平安顺遂——”,声音穿过风雪,落在每个人的心上。
正月初一的晨光刚染白窗纸,郡府门前已排起长队。各族首领捧着贺礼等候朝贺:鲜卑部的白鹿皮、高句丽的人参、靺鞨部的海东青……杨帆身着朝服走出府门时,忽然听见人群里传来熟悉的声音。
“杨郡守新年好!”
循声望去,竟是西丰县的农户王二柱,他手里捧着只锦鸡,身后跟着三个戴虎头帽的孩子。那家人去年落户时衣衫褴褛,此刻孩子们却穿着簇新的棉袄,脸上冻出健康的红晕。
“大人家的屯田真好,”王二柱黝黑的脸上堆着笑,“今年收了二十石粟米,还养了十只鸡,这只最肥的给您拜年。”
杨帆接过锦鸡,忽然瞥见孩子手里攥着的糖人——那是甄豫昨日在集市上送的。他笑着摸出几枚铜钱塞给孩子:“去买些爆竹来,今日郡守府的烟花让你们先点。”
正说着,听雪院方向传来喧闹声。甄家兄弟簇拥着甄老夫人和蔡邕过来,老夫人手里牵着个高句丽小女孩,那是昨日在集市上收养的孤儿。“这孩子叫金顺,以后就跟着我吧。”老夫人将孩子的小手放进杨帆掌心,“玄菟之地,本就该各族一家亲。”
杨帆望着掌心冻得通红的小手,忽然想起刚到任时,鲜卑与高句丽部落在边境械斗,如今却能同处一城贺岁。他转身对陈默道:“传令下去,今日开放郡府粮仓,给各族百姓分年粮,再让戏班演三天角抵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