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6章 市场变化,灵活应对(1 / 2)
晨光刚照进院子,我坐在书房桌前,手里拿着南线三号铺子的回执单。纸上的字迹有些潦草,写着“本月订量减半,暂不加货”。这不是第一家这么写的。
我翻开账册,把最近十五天的数据一条条划出来。南线八个销售点,有五个下单频率变慢,两个干脆停了新单。库存积压比上个月多了近四成,可账面流水看着还算平稳。这说明货没卖出去,只是压在了中转仓。
顾柏舟走进来时,我正盯着系统终端屏幕。
“怎么了?”他放下肩上的布袋,擦了擦额头的汗,“仓库那边清点完了,七彩麦还剩六百斤没出。”
“不只是七彩麦。”我把终端转向他,“你看这个。”
屏幕上是系统自动生成的消费趋势图。一条红线从十天前开始往下走,标注着“家庭日常采购需求下降”。
“有人开始换牌子了。”我说,“不是因为我们的东西不好,是他们不需要这么贵的。”
顾柏舟皱眉,“那咱们降价?”
“不能直接降。”我摇头,“一降就乱,老客户会觉得被糊弄。而且对手已经在低价位站稳了,我们跟过去,等于往人家挖好的坑里跳。”
他坐下,手放在桌上,“那你打算怎么办?”
“先搞清楚他们到底在卖什么。”
我换了身粗布衣裳,戴上斗笠出了门。镇上集市刚开张,摊位挨着摊位排开。我在一家米铺前停下,听两个妇人说话。
“现在哪家还买整盒礼装米啊,又不能当饭吃。”一个妇人翻着手里的小布袋,“这家的新米划算,三顿饭够吃,孩子也爱吃。”
另一个点头,“云家的东西是好,就是太贵。过节送礼才舍得买一回。”
我走近摊主问价。
“有机糙米,小包装,两文一斤。”他说,“加了豆粉,适合小孩肠胃。”
我掏出随身带的小秤称了称,米粒偏细,颜色发灰。不是我们那种灵泉水泡出来的饱满颗粒。但价格确实低。
我又走了三家,情况差不多。有两家原来卖我们货的铺子,现在货架上摆的是别的品牌。包装简单,主打“平价养生”“一家三口吃得安心”。
回到家里,我把几张样品袋摊在桌上。李商人刚到,一进门就看见我拆包装。
“你去看了?”他问。
“看了。”我把几份米并排摆好,“他们的定价比我们低两成,主打通勤族和年轻母亲。宣传词都一样:便宜、够吃、对孩子好。”
李商人拿起一包看了看,“这是冲着日常口粮来的。咱们的礼盒装再精致,人家天天吃饭的人不会月月买。”
“问题就在这儿。”我说,“我们一直做高端礼品市场,可现在老百姓更关心每天吃什么。需求变了,我们没跟上。”
顾柏舟站在旁边没说话。
我知道他在想什么。当初第一批灵泉米出来,是他一车一车拉到镇上推销的。每袋都包得仔细,像送宝贝似的。现在那些客户要么买了几次就不续了,要么只在年节时订一点。
“我不是说要放弃原来的路子。”我看向他们,“高端线还得留着,有些人就认这个。但我们得加一条新线——专供日常吃的,价格实在,分量合适,名字也不用起得多花哨。”
李商人眼睛亮了,“你是想做‘家常款’?”
“对。”我说,“叫‘田园家味’系列。主打开胃、易做、营养齐备。用快生蔬菜搭配七彩麦做套餐,一周配好,送到家门口。”
顾柏舟犹豫,“会不会让人觉得咱们拉低档次?”
“只要品质不降,就不会。”我拿出种植指南宝典翻到食材页,“你看,这个快生菜种,三天出苗,五天能收,耗能少。配上七彩麦磨的粗粉,做成馒头或粥都很合适。成本压得住。”
李商人立刻接话,“我可以联系镇上几家小饭馆,看能不能先推‘员工营养餐’试试水。要是反应好,再往居民区铺。”
“行。”我点头,“你负责谈合作,明天就动身。另外找三家信誉好的代销点,准备试推小包装。”
顾柏舟想了想,“仓库三号窖空着,可以专门放这批原料。我让伙计们分开打包,别混了等级。”
“还有一个事。”我拿出纸笔,“我要设计几套搭配方案。比如早餐粗粮粥+凉拌菜,午餐米饭+蒸菜,晚餐面食+汤品。保证营养,也省时间。”
李商人笑了,“你现在是连饭都替人做好了。”
“老百姓忙一天,谁有空研究吃什么。”我说,“我们把搭配弄好,他们买回去加热就能吃,省事。”
顾柏舟看着我写下的第一条配方,慢慢开口,“其实村里不少人家也是这样。早上煮点杂粮,中午炒个青菜,晚上熬锅糊糊。你要做的,就是把这些平常日子过得更踏实些。”
我抬头看他,“这就是我想做的。”
李商人起身拍了拍衣服,“那我这就去准备。先把五家饭馆跑一遍,看看他们愿不愿意搭把手。”
“去吧。”我说,“记得问清楚他们的客群和用餐时间,回来我们再调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