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9章 创新研发,独具优势(1 / 2)
天刚亮,试验田边的滴灌管开始渗水。我盯着系统终端上的流速数据,手指在调节阀上轻轻转动。灵泉的输出还不稳定,水流时大时小,必须手动控制。
顾柏舟站在田头,身后跟着两个帮工。他们手里提着保温舱,里面是刚激活的七彩麦和白玉薯种子。这些种子不能离温太久,两小时内必须入土,否则会影响发芽率。
“再放慢一点。”我说,“现在每分钟三百毫升,不能再多了。”
他点头,蹲下身检查土壤湿度。翻过的地还带着湿气,表层铺了一层薄薄的灵泥,能锁住水分。这是昨天就准备好的,今天只等播种。
我看了眼时间,六点零七分。比计划晚了七分钟,但还在可控范围内。系统提示第一阶段灌溉已达标,可以开始播第一批种。
“按区域来。”我指着划分好的地块,“左边三分种七彩麦,右边四分种白玉薯,中间留出一米走道,方便后期管理。”
顾柏舟挥手示意,帮工打开保温舱盖子,用特制的小铲取种。每一粒都裹着淡绿色的营养膜,在晨光下泛着微光。他们弯腰点种,深度统一三指,间距掌宽,动作整齐。
我一边看一边记录。终端同步更新着土壤温度、含氧量和矿质浓度。灵泉水的微量元素比例很好,但光照数据偏低。昨夜云层厚,日照少了近半小时,这个偏差得补上。
“棚膜透光率调到百分之八十五。”我对系统下达指令,“补光灯预备,中午前开启十分钟。”
系统确认执行。我知道这点调整还不够精准,但眼下只能做到这样。真正的校准要等到生长模拟进入第三阶段才能完成。
第一批种子全部入土用了八十二分钟。最后一个帮工直起身时,额头上全是汗。我让他们去休息,自己留下继续监测。
顾柏舟没走。他站在我旁边,看着滴灌管缓慢出水。“这法子要是真能十天收一茬,往后咱们就不怕断供了。”
“前提是每一环都不能出错。”我说,“种子、水源、温度、光照,差一个都不行。”
他嗯了一声,转身去检查排水沟是否通畅。我知道他在想什么。我们试过太多新法子,有的成功,有的失败。这次不一样,我们没有退路。
中午前,我回到厨房。第一批“长者专用”餐盒要试装。新做的双层陶盒已经送来了,一共三十个。我拿起来仔细看,内部分成三个格子,主食、菜泥、汤品各占一块。
打开炉灶,锅里蒸着刚压好的麦薯饼。按照改良后的配方,加了微量灵泉水凝胶粉末,提升黏性。之前塌陷的问题应该解决了。
我把饼切成小圆块,放进主食区,又舀了一勺紫棱菜泥填进第二格。菜泥炖得很烂,颜色呈深紫色,闻起来有淡淡的清香。最后一格倒入温热的豆汤,盖上盖子密封。
第一个餐盒完成。我把它放进蒸锅加热五分钟,测试冷热分离效果。时间到后取出,打开盖子检查。三格内容没有串味,麦薯饼形状完整,表面微微鼓起,弹性不错。
“成了。”我松了口气。
这时顾柏舟走进来,手里拿着一张纸。“陶坊老板回话了,说改用河底细泥烧制,三天后能出新一批盒子。这批先用着,他说尽量保证密封。”
“先用吧。”我把试装结果告诉他,“食物没问题,就是盒子还得再磨合几次。”
他点点头,拿起一个空盒翻看。“要是能把边缘做得再高一点,倒汤时不容易洒。”
“记下来,下次提给陶坊。”
下午三点,系统提示生长模拟进入第三阶段。我立刻回到书房,调出推演界面。屏幕中央跳出红色警告:“环境数据偏差0.7%,需人工校准”
我点开详情,果然是光照不足导致的能量积累误差。二十四小时累计日照少了0.36小时,虽然不多,但会影响第十日的采收节点预测。
我从农官发布的节气通报里找到今日实测日照时长,手动输入系统。接着调整温室膜参数,把透光率从85%提到88%,并设定中午补光十二分钟。
重新运行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