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灵异恐怖 >有了空间还怕啥,潇洒自在过一生 > 第121章 新婚大喜

第121章 新婚大喜(2 / 2)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郡主因为避旱灾,在青州呆了近一年,跟未婚夫婿天天耳鬓厮磨的,两人关系十分亲近。她虽然以团扇遮面,却没有一般新人的局促不安,双眸含笑,神情喜悦娇嗔。

皇帝看得喜笑颜开,连连称赞郎才女貌,天生一对。笑看新人拜了堂,说了两句祝福的话,又喝了新人的敬酒。慈孝贤妃与秦贵妃也喝了新人的敬酒,各自放下一个红包,说了两句贺喜的话。皇帝与二妃对看一眼,三人自恃身份,不愿意久待,受完新人敬酒,就领着两位妃子撤了。他在这里,大家都不自在,喝得不尽兴。

皇帝一走,气氛顿时轻松许多。宣王夫妇喜笑颜开,他们与王尚书的大舅长孙宇结了亲家,说起来亲上加亲,就是辈分有点不对,广平管自己称皇大伯,却要管自家女婿叫一声表叔。反正也没有血缘,姻亲关系不要太较真,各论各的吧。新人上前敬酒,宣王妃说了几句祝福的话,拿出一个黄金镶红宝的手镯,送给新娘子。

为了怕麻烦,王尚书思虑良久,没有请陆家、郑家、韦家,这三家与王家有私仇,还有平常政见不同老是闹腾的几家也没请。来的都是关系不错,知道轻重的亲朋好友。其实王家请了人家未必来,可是要是压根不请,那几家都觉得没面子,怀恨在心。

楚王太妃陆寿长冷脸不语,她极讨厌王尚书,可是儿子年龄还小,不敢得罪吴王,还是以女方亲戚的名义来参加婚礼了。太妃勉强把新人敬酒喝了,示意儿子随意给了一对珠钗,品质很一般。楚王才十几岁,小小少年不知其意,觉得有点拿不出手,不好意思地对堂姐笑笑,说了两句场面话,脸都红了。

话说楚王太妃陆寿长为什么心里不痛快?主要是因为吴王听老亲家王尚书跟他告状,说二皇子妃和陆刺史的族弟陆思悟欺负他妹妹王善唯,品德不佳,成婚五年未履行夫妻义务,无德无良,为攀高枝,使毒计休弃嫡妻,不仁不义。

吴王殿下最讨厌这种人了,经调查属实,直接以品行不佳的名义,说他不配教育学子,把在国子监做助教的陆思悟开除了。又训斥了河南陆家的家长,说他们枉称百年世家,不会教育子侄,此后除了科举与参军,不许以其他方式入仕。

这下子几乎断了陆家子弟一半的当官路,什么余荫入仕、推举入仕、特长入仕,统统别指望了。陆家受此重击,自然恨透了陆思悟一家,也恨吴王和王尚书一家,可恨死了又干不掉人家,只能给王尚书一家甩个脸子表示不满。

王雷和广平郡主大致能想到这中间的别扭,二人也不以为意,郡主对小堂弟微微一笑,往下一桌走去。三皇子夫妇看着侄女,都温和的笑笑,喝了酒,给了一对白玉镯子,说几句吉祥话。

五皇子夫妇也很客气,跟王家没有过节,对新婚夫妇也没有恶感。四皇兄如今行情大好,亲侄女得给面子,给了一对上好的白玉佩饰。

六皇子梁王殿下看着眼前的新人,把酒饮下,竟然觉得略有苦涩。他苦笑着,酒是好酒,他的心境竟有些后悔。梁王妃卢氏笑笑,送了一对小金人,祝愿新婚夫妻儿女双全。

梁王回都城的第二日,领着儿子李卓去郑家看望外祖一家,外祖父郑谦七十多岁了,须发皆白,老态龙钟的。他领梁王到书房,红着眼睛说:“殿下呀,外祖父对不住你,外祖父没把你母亲教好。她看着聪明,其实是被宠坏了,越来越心胸狭窄,自私恶毒。你受她影响深,又怎么能走到正路上呢?”

梁王安慰道:“外祖父,您言过其实了。母妃没那么差劲,您也不必过于自责。”

郑老大人叹口气:“其实当初陛下是有心让你做储君的,才把王家姑娘指婚给你。你细寻思,王小姐背后是景阳侯一脉,长孙家父子四人,有三人手握重兵,又有莫大富贵,孙辈几十人,都是人才,几代内不会衰落。要是你对王氏好,这些人都是支持你的。王守仁资质虽然平常,到底是礼部尚书的高位,他的长子王善先也是个能人。关键是,储君的正妻娘家都不能太过显赫,皇帝怕有外戚之患。”

梁王到了封地,日子过得比都城艰难,年龄也大了,这些年想明白一些事。他叹口气:“外祖父,是外孙当年浅薄狭隘了,自作孽不可活嘛,事到如今,只怕前程就这样了。这几年在龙州那荒凉之地,脑子倒清醒些,辜负了父皇的安排。”

郑老大人道:“好,知道反省就好。闲来无事,多读《道德经》,心情就会慢慢平和。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见梁王点头:“其实在龙州也挺好的,曾侧妃劝说‘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卓儿又聪明又孝顺,曾侧妃又怀上身孕了,所以没有上都城来。等本王回到封地,就会迎接第二孩子,这辈子也算不错了。”

郑老大人又道:“去年都城大旱一年多,日子真是不好过。粮食的价格都长了十几倍,水果蔬菜更是难得,连喝水都得去城外拉。幸亏礼部王尚书厉害,在旱灾来临前作出预言,朝廷让人在城外打了几十口深水井,用的是蜀地盐井才用的筒井技术,特种施工队用工具往下打十数丈,出来的都是甜水。“

不过,主要是供达官显贵用的,又怕百姓不服,每个坊的坊长组织人每天限量用水车拉水,分给坊内居民。外祖父荣休在家,没办法享用朝廷的供应,坊里分的那点水不够用。只好厚着脸皮找人,偷偷去城外拉水,每次给看守的人一些财帛。这真是人在人情在,人走茶就凉啊。

梁王道:“外祖父,礼部王善先有那么本事,比钦天监还厉害,能预测天灾?”

郑老大人道:“具体情况不清楚,他私下跟皇帝和吴王说的,只是纸里包不住火,还是有人传了出来。别管怎样,人王尚书发大财了,他提前囤了大批的粮食,通过安西商栈和韩氏百货,高价往外倒卖。还有一部分,用于汝南王氏整体搬迁了。”

梁王皱眉:“王尚书囤货居奇,大发国难财,就没有御史参奏?”

郑老大人道:“怎么不参奏?不光御史,还有几家跟王尚书不对付的,不约而同地告王尚书呢。王尚书不承认,说他委托一个义妹元娘把粮食送到了陇右道,给长孙宇大将军救急去了,价格一点没抬高,跟往常丰收年一样的价格。这件事,还得到了宣王殿下和长孙大将军的证实,皇帝不但没有怪罪,还在大殿上,当众给王氏祠堂写了一副字,以示嘉奖。”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页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