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2章 太后赐婚(2 / 2)
顾大人事先跟宣王殿下和齐王殿下通了信,三个人听说太后很赞成此事,还准备赐婚,心里挺痛快的。两个孩子还怪有缘分的,他们这些老人也替年轻人高兴。宣王殿下出面,请了三弟、九弟,还有顾大人一起喝谢媒酒。
太后很快让马明总管去宣王府传达懿旨,大致内容是:景阳侯侄辈长孙荣少年英才,文武双全,又忠厚仁义;顾家二小姐喜娟聪明灵秀,温婉可人,精通八雅。二人一见如故,情投意合。宣王殿下通达睿智,主动寻媒为外孙求亲,顾大人欣然应允,实是美事。两家亲上加亲,太后高兴,特旨赐婚。祝愿二人百年好合,永结同心。
马总管传完懿旨,双手把旨意递给宣王殿下,笑着说了几句恭喜的话。宣王满面笑容,一个劲儿地点头,长孙荣乐得合不拢嘴,亲手把两块银铤塞到马总管的袖子里。
马总管多有眼色,很快发现宣王妃杜氏万分震惊,满脸不爽,好像挺意外的。看来这桩亲事,宣王爷孙没跟她商量过,她不清楚。
马总管笑道:“顾家王夫人是太后族妹,太后认亲,关系一直很好。顾家会培养人,他家两位公子,都是有学问的,以后的前途,肯定差不了。他家大姑娘嫁进宁王家,是嫡长媳,也算是宗室成员了。如今二姑娘能进长孙家,真是转着圈都是亲戚呢。”
宣王笑着点点头,这些情况他早就知道,所以才同意外孙子娶顾家姑娘。正常都是高门嫁女,低门娶妇。顾家的门第比起长孙家,略弱一点,但是家风好,子女争气。最主要的是,长孙家的儿郎在男女情事上,都比较死心眼。外孙子不动心则已,一动心就收不回去了。
马总管看宣王妃脸色越来越黑,心中也有些不自在,反正太后懿旨传过了,他也赶紧回宫吧。虽然是个奴才,也不愿意一直看宣王妃那张黑脸呢。
马总管有些生闷气,太后派他前来传懿旨,想着是个赐婚的旨意,大喜事,男方肯定好吃好喝好招待,他来前还挺高兴的。没想到宣王妃不开眼,竟然给他脸子瞧,他跑这一趟,连杯茶都没喝上。
只长孙荣那小子给他塞两块银铤,可他就差那点银子吗,这是伤他面子啦。
后来去顾家传旨,顾家两口子乐得合不拢嘴,王夫人一个劲儿请他上座,让上好茶,果子点心摆了一案几。马总管心里才痛快一点,顾家的管家上前,递上来两个小金锭。顾大人还要请马总管喝酒。马总管笑笑,说改日再喝喜酒,现在要赶紧回去给太后交旨。
马总管回宫后,恭敬地给太后回禀传旨的情况,最后实在忍不住了,略提了一句,宣王妃好像有点意外,面色不怎么好,可能事先不知道此事。
太后人老成精,只听马明这一句话,就能猜出几分来。长孙荣看上顾喜娟的事,没跟他外祖母说,只跟外祖父说了。宣王这人大事精明,小事粗心,琢磨一下双方的条件,就应承了。直接就找齐王去说媒,根本没跟宣王妃商量。
太后讽刺一笑,又叹口气:“哀家就说嘛,这位大皇嫂一向眼高于顶,顾家的家世,她未必看得上眼。估计,大皇兄事前根本没跟她商量,按她的禀性,她肯定要表示反对,在府里闹腾一番。”
马总管似信非信,笑道:“真的吗?这次赐婚可是双方都问过的,王夫人不是说,是宣王殿下代外孙上门求娶,还请齐王殿下做大媒,难道宣王妃还会反对?”
太后回忆道:“大嫂子那人不大随和,当年哀家的表弟长孙池相中她家幼女仙宜,她就推三阻四,也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要不是崔先生巧舌如簧,又赶上天灾,大舅父给了大量救急物资当聘礼,恐怕大嫂子不会答应的。”
马总管也笑了:“哼,老奴就不信了,宣王殿下找齐王殿下当大媒,太后娘娘亲自赐婚,宣王妃还能如何闹腾?再说了,长孙荣只是她的外孙子,前面多个外,人家还是长孙家的儿郎。谁不知道,长孙家儿郎都忠诚正直,专情自律,一言九鼎。”
太后笑道:“马明,你说得倒也是。不过,自来人心最难测,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大皇嫂杜氏清高又固执,这种人,软硬不吃,之前也就怕父皇几分。她要是想不通,肯定要闹腾。如今,哀家一个未亡人,皇帝又是她的晚辈,她未必看到眼里。”
马总管皱眉:“太后娘娘,老奴就不明白了,宣王妃是出自京兆名门杜氏,必是知书识礼的。怎么对陛下和太后不知敬畏,她不怕上面怪罪吗?”
太后道:“有一种人,不怕自己的生死,只认死理。但是,这种人也有所畏惧,就是怕连累自己在乎的人。宣王妃就是这样的人,她不怕丈夫,也不怕皇权,因为她不惧生死。她怕先皇,也是因为,先皇掌握着杜家家长的生死和前途。”
太后所料不差,宣王妃正跟宣王殿下闹腾呢,叫嚣着,这门亲事绝对不行。宣王皱眉:“王妃,太后都降下懿旨了,不行也得行啊。荣儿自己喜欢上人家姑娘,亲自来跟本王开口,本王也琢磨了,两家基本上是门当户对,挺好的。”
宣王妃道:“什么门当户对,吴郡顾氏虽是前朝的名门,早就没落了,顾大人充其量就是个寒门出身。咱们家可是天皇贵胄,先皇长子,世袭亲王,怎么可能门当户对?”
宣王觉得王妃有点胡搅蛮缠,叹气道:“长孙荣只是咱家的外孙子,说一千道一万,那是长孙家的儿郎。世上议亲,一般都是看父系的门第。”
宣王妃道:“长孙家是开国功臣,爵位世袭,代代有军功。太宗修《氏族志》时,长孙一族因为是后族,位列第二。吴郡顾氏怎么配得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