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小说网
会员书架
首页 >女生言情 >命理探源【译注】 > 议论三十二则(十)

议论三十二则(十)(1 / 2)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

原文:

李萧远《运命论》云:夫以仲尼之才也,而器不周于鲁卫。以仲尼之辩也,而言不行于定哀。以仲尼之谦也,而见忌于子西。以仲尼之仁也,而取仇于桓魋。以仲尼之智也,而屈厄于陈蔡。以仲尼之行也,而招毁于叔孙。

译文:

李萧远在《运命论》中说:凭借孔子的才能,他的才能却不能在鲁国、卫国得到充分施展。

凭借孔子的辩才,他的言论却不能在鲁定公、鲁哀公在位时推行。

凭借孔子的谦逊,他却被子西所忌恨。

凭借孔子的仁爱,他却与桓魋结下仇怨。

凭借孔子的智慧,他却在陈蔡之地遭遇困厄。

凭借孔子的品行,他却被叔孙诋毁。

注解:

仲尼:即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被尊为“圣人”。

器不周于鲁卫:“器”指才能、本领;“周”指周全施展。

意为孔子的才能在鲁国、卫国未能充分发挥。

鲁国是孔子的故国,卫国是春秋时期的诸侯国,孔子曾在两国活动。

定哀:指鲁定公、鲁哀公,均为春秋时期鲁国国君,孔子生活的时代正值二公在位。

子西:指楚国令尹公子申,因担心孔子辅佐楚国后威胁自己地位,故而忌恨孔子。

桓魋:春秋时期宋国司马,因孔子路过宋国时被其认为有威胁,曾欲加害孔子,故孔子与他结仇。

屈厄于陈蔡:即“陈蔡之厄”,孔子周游列国时,在陈国、蔡国之间被围困,断粮数日,处境困厄。

叔孙:指叔孙武叔,鲁国大夫,曾多次诋毁孔子及其学说。

原文:

夫道足以济天下,而不得贵于人。言足以经万世,而不见信于时。行足以应神明,而不能弥纶于俗。应聘七十国,而不一获其主。驱骤于蛮夏之域,屈辱于公卿之门。其不遇也如此。

译文:

他的道义足以救济天下,却不能得到世人的尊崇。

他的言论足以治理万世,却不能被当时的人所信服。

他的品行足以与神明相应,却不能统摄世俗之人。

他应诸侯之聘游历七十多个诸侯国,却没有得到一个君主的赏识任用。

他在中原与边远地区奔波劳碌,在公卿大夫的门下遭受屈辱。

他的不得志竟到了这样的地步。

注解:

济天下:救济、治理天下,体现儒家“达则兼济天下”的理想。

经万世:“经”指治理、规范,意为言论足以作为万世治理的准则。

应神明:指品行高尚,符合天地神明的道义标准。

弥纶于俗:“弥纶”指统摄、涵盖,意为不能被世俗之人所认同、接纳。

应聘七十国:相传孔子周游列国,曾到过七十多个诸侯国寻求任用,此处“七十国”为虚指,形容其游历范围之广。

驱骤:指奔波、劳碌。

蛮夏之域:“蛮”指当时中原以外的边远地区,“夏”指中原地区,此处代指各地。

不遇:指得不到君主的赏识任用,仕途不顺,遭遇困境。

原文:

及其孙子思,希圣备体,而未之至,封已养高,势动人主。其所游历诸侯,莫不结驷而造门。犹有不得宾者焉。

译文:

等到他的孙子子思,希望达到圣人的境界,具备圣人的才德,却没有能够达到(孔子的高度)。

他(子思)修养自身,保持高尚的节操,其声望权势足以打动君主。

他所游历的诸侯国,君主们没有不驾着四匹马拉的马车前往登门拜访的。

即便如此,仍然有不能受到宾客礼遇的情况。

注解:

子思:名汲,孔子之孙,儒家重要代表人物,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着有《中庸》。

希圣备体:“希圣”指希望成为圣人;“备体”指具备圣人的才德、体貌(此处侧重才德)。

封已养高:“封”指修养、约束;“养高”指保持高尚的节操,不慕荣利。

结驷而造门:“结驷”指驾着四匹马拉的马车,代指君主或贵族的隆重出行。

“造门”指登门拜访。形容子思声望之高,诸侯争相礼遇。

不得宾者:指未能受到宾客般的礼遇,此处以轻微的遗憾反衬子思受到的尊崇,与孔子的“不遇”形成对比。

原文:

其徒子夏,升堂而未入于室者也。退老于家,魏文侯师之。西河之人,肃然归德。比之于夫子,而莫敢间其言。

译文:

他(孔子)的弟子子夏,是学问达到“升堂”境界却尚未“入室”的人(即学问造诣精深但未达最高境界)。

子夏年老退休在家,魏文侯拜他为师。

西河地区的人们,恭敬地归附他的德行。

(人们)将他与孔子相比较,却没有人敢对他的言论提出异议。

注解:

子夏:名商,孔子的重要弟子,擅长文学,儒家学派的重要传播者。

升堂而未入于室:出自《论语·先进》,孔子用来评价子夏的学问,“堂”指厅堂,“室”指内室,比喻学问由浅入深的不同阶段,“升堂”指学问已达精深,“入室”指达至最高境界,此处指子夏学问高深但未及孔子。

魏文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重视人才,推行改革,使魏国成为当时强国。

西河:指黄河西岸地区(今陕西东部一带),子夏曾在此讲学,传播儒家思想。

肃然归德:“肃然”指恭敬的样子。

“归德”指归附、认同其德行。

莫敢间其言:“间”指质疑、非议,意为没有人敢对他的言论提出不同意见,形容子夏的学识和声望被广泛认可。

原文:

故曰:治乱运也,穷达命也,贵贱时也。而后之君子,区区于一主,叹息于一朝。屈原以之沉湘,贾谊以之发愤,不亦过乎?

译文:

所以说:天下的安定与混乱,取决于时运。

点击切换 [繁体版]    [简体版]
上一章 章节目录 加入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