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8章 阅卷开始(2 / 2)
六部的阅卷房里,渐渐安静下来,只剩下纸张翻动的“沙沙”声和偶尔响起的低声讨论。官员们都沉浸在阅卷中,脸上满是认真和郑重。他们知道,这次阅卷不仅关系到朝廷的未来,也关系到自己的前途——只有认真负责地选出人才,才能不辜负陛下的信任,也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
贡院的钟声突然响了起来,浑厚的钟声在皇城上空回荡,穿过阅卷房的窗棂,传入每一个官员的耳中。
李纲和蔡京站在阅卷房外的廊下,听着钟声,又看了看各个阅卷房里认真阅卷的官员,脸上都露出了深邃的笑容。
蔡京轻声说道:“伯纪兄,这钟声,像是在为陛下的计划喝彩啊。”
李纲缓缓点头,目光望向远方,声音里带着几分感慨:“是啊。
这钟声,也是在提醒咱们,任重而道远。
接下来,咱们得好好监督,确保这次阅卷公平、公正,选出真正能为大宋效力的人才。”
李纲身着绯色宰相朝服,玉带束腰,正将兵部呈来的“边策”类卷宗按编号排开,指腹在卷首朱砂印上轻轻摩挲。
他忽然停手,眉头拧成川字,伸手抽出第三十七号卷宗,声音沉得似浸了冰:“赵侍郎,此卷论及‘朔方防御’,观点与三年前苏将军的奏疏几乎分毫不差,你部阅卷官竟评了‘优’,这是要将陛下的恩科当儿戏?”
站在阶下的兵部侍郎脸色骤白,忙躬身道:“下官再仔细看下!”李纲不置可否,将卷宗掷在案角,朱笔在封皮上圈出醒目的红圈,笔锋凌厉如刀:“午后之前,把重审结果与涉事阅卷官的弹劾文书一并呈来,恩科取士,容不得半分徇私。”
说罢,他抬手理了理袍袖,目光扫过殿内六部官员,眸中威严如寒潭,竟让满室人都屏住了呼吸。
蔡京坐在另一侧案前,青色礼部尚书袍衬得他面容温润,指尖正捻着工部负责的“河工策”卷册。
他忽然轻笑一声,将一份卷宗递向李纲,声音带着几分考究:“李相且看,此卷论‘黄河疏淤’,竟提出用‘石笼代土堤’之法,工部阅卷官嫌其‘异想天开’评了‘中’,可依我看,这法子倒比旧法省三成人力。”他抬眼时,眼角带着细纹,眼神却亮得很,“六部各管一题,本是为了专而精,可若困于成规,反倒埋没了真才。”
李纲接过卷宗,逐行细读,指节不自觉地敲击着案面。
片刻后,他颔首道:“蔡副相说得在理。”随即对殿中朗声道,“自今日起,六部阅卷需每日汇总‘异见卷’,由我与蔡副相共同复核;
凡涉军务、河工、漕运等实务题,需邀对应部司的老吏参与评议,既要守规矩,更要识真才!”说罢,他提笔在“石笼代土堤”的卷首批下“擢优”二字,墨色力透纸背。
蔡京见状,亦拿起朱笔,在工部阅卷守则旁补注:“实务题重实效,不泥古法。”
他与李纲相视一眼,二人眼中虽有风格之别,却同带着对“公平取士”的执着。
窗外还在下雨,贡献内却只剩卷册翻动的簌簌声与偶尔的商讨声——陛下嘱托的“为国选贤”四字,正在两位宰辅的严谨与变通间,一点点落到实处。
阅卷房里的“沙沙”声还在继续,那声音里,藏着大宋的希望,也藏着一场即将到来的官场变革。
而紫宸殿内,赵翊正站在窗前,望着贡院的方向,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知道,自己的第一步已经成功了,接下来,就是等待那些经得起考验的人才,和一场彻底的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