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太和殿议会(2 / 2)
陈武抱拳应道:“臣领命!只是如何区分良民与奸细?总不能见人就查。”
“此事交由礼部。”陈胜转向礼部主事尚礼,“尚大人可选二十名干练干事,随护粮队同行,每人配一面小锣,沿途向流民宣讲我华夏律法。可用通俗的话说——‘不抢不闹有饭吃,勤恳干活能安家;若敢犯法耍奸猾,官府定不饶过他’。让干事们暗中观察,若有言语乖张、刻意挑唆者,立刻交由军队审查。”
尚礼躬身道:“臣这就编些顺口的歌谣,让干事们学熟了。再做些木牌,写上‘禁哄抢’‘禁私斗’‘禁造谣’,插在粥棚旁,让不识字的流民也能看懂。”
“第二步,妥善安置流民,分类登记造册。”陈胜转向刘海,“请户部在永夏寨设三个登记点——男丁一处,妇女一处,老弱病残一处。登记时要问清:是否会打铁、织布、耕种、木工?家中有无病人?能否从事体力活?一一记录在案,分类造册。”
刘海拱手道:“臣明白。可派二十名书吏,自带笔墨纸张,再请太医院派五名郎中,在登记点旁设个简易医棚,先给患病的流民诊治,免得疫病传播。”
“甚好。”陈胜点头,“登记后,会手艺的优先安排——铁匠编入铁器工坊,织工安排到织布坊,农夫暂时编入垦荒队。老弱病残则集中安置在永夏寨东的空地上,搭些草棚,派专人照料,每日两餐粥饭不能断。不过此次难民潮恐怕非常庞大,为了工作的顺利开展,建议各部部长亲自前往,共同协调配合安排,待收纳工作步入正轨后,再行回朝。”
“第三步,以工代赈兴邦,长远规划生计。”陈胜最后看向赵诚,“请建设部调整三座新城规划,制定永夏寨的扩建,在永夏寨先划出一千亩地建临时居住区,用草席、泥土搭建简易房屋,每间住两户人家,方便新到的流民有个临时遮风避雨之地。待登记造册好后,再由各部将招收的人带到新城进行落户和务工,同时四城再分部划出五千亩地开垦成农田,到播种时节播上荞麦、燕麦、大豆等作物,让流民中的农夫带领众人耕种。”
赵宽应道:“臣这就修改图纸。新城的城墙可先不修,先修民房和农田水渠。流民工钱按力气算,壮丁每日发两斤糙米,妇女、老人每日发一斤,一半当场发,一半记账。等他们安定下来,可用记账的工钱抵赋税,或兑换农具、布匹,让他们有长远盼头。”
刘大为仍有顾虑:“王子,每月需耗粮两万石,流民还在不断涌入,长此以往,再丰盈的粮仓也怕是难以支撑。”
“此事我已有安排。”陈胜笑道,“让各地官府按市价向百姓购粮,只要百姓自愿售卖,照单全收,绝不拖欠。”
陈胜说完立马扫视了一圈群臣,语气变得严厉地说道:“记住,是百姓自愿售卖,监察司务必做好监察,谁要是敢乱来,强抢强买,贪污克扣,依法严惩,决不姑息。”
“是,微臣领命。”锦衣卫陈剑、衙役部秦海、法案部李华、刑部袁刚一同应道。
陈胜继续说道:“再让农部指导流民开荒,明年秋收,这些新开的农田便能产出粮食,反哺国库。另外,流民中若有擅长经商的,可允许他们在新城摆些小摊,卖些针线、吃食,官府不收赋税,让他们能尽快自立。”
殿内众人皆露出赞许之色,陈武上前一步道:“王子妙计!如此既安了流民,又兴了土木,还防了外患,可谓一举三得!只是……若别国趁机派兵来犯,该如何应对?”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陈胜目光一凛,“如果发生战事,首当其冲的便是靠近西境的永夏寨和靠近南境的康城,西境守将黄大海兵力有限,又和我朝商贸,现有的防守兵力应该足够了。所以请父王下旨,命军部再增兵一千,派至康城,康城优先依靠地势修筑防御城墙,多备滚石、滚木、石灰弹、弩箭、投石车等利器。若周勤敢来,便让他尝尝我华夏的厉害!”
大王抚掌笑道:“好!就依胜儿所言!各部须协同配合,不得有误。胜儿,此事便交由你总领,遇事可便宜行事,不必事事请示。”
“儿臣遵旨!”陈胜躬身领命,玄色袍角在晨光中泛起暗纹。
众臣齐声领命,声音震得殿梁上的铜铃轻响。散朝后,陈武刚出殿门便对亲兵下令:“传我将令,一千禁军即刻在北校场集结,半个时辰后点兵!”陈林之则让人抬来马车,亲自去粮仓督办运粮事宜。
陈胜望着众人忙碌的身影,心中明白,接纳流民是场硬仗,但只要上下同心,定能化祸为福。太和殿的铜钟再次敲响,阳光穿过窗棂,在金砖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照亮了梁柱上“以民为本”的刻字——那是华夏国的立国之本,也是今日议事的最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