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节阅读 650(2 / 2)
不过他说的交出来的时间,要到几十年后,等到那一件事发作后,他来收拾山河。
所以发下这个毒誓。
但用了冠冕堂皇的借口推去。实际上不要多,如果他想解决那个问题,只要张守珪不将他收为养子,不传授安禄山军事知识,安禄山就不会成长。但关健他不想平息这件事。
可王画这个平灭四夷的想法,深得李隆基的喜欢。
他立即答应下来。
王画奇怪地问道:“咦,难道世子真相信了”
“王大总管,为什么不相信,我常与父王谈及大总管。说过一件事,如果大总管真想谋反,与几大家族哄抬粮价,动摇国家根本,再派兵到岭南两相夹击,未必不能成功。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无非不想百姓因为战乱遭到池鱼之殃,也不想动摇国家的根本。”
李隆基小小地拍了一个马屁。
实际上原来不是不想谋反,而是李旦说的,王画忠的是国,是百姓,但他那个国不是朝廷,是指这个天下。对李氏宗族却不是很尊重的。后面的原话,李隆基没有说出来。
既然李隆基这样想,也是一件好事,王画心里面想道。
不过李隆基心中有些紧张,王画的要求从易到难,一件比一件更让人头痛。不知道他接下来又会提出什么条件。
王画继续说道:“第五条,就是九州之鼎。”
李隆基听了心中一振,这个原图他也看过,虽然是草稿,然而其中含义深远,大禹九州之鼎他没有看过。但在他想来,就是大禹九州之鼎也未必能赶上这个九鼎。
如果自己继位,这个九州之鼎正好制造出来,是不是代表着圣皇出世
他想得很好,根本与他无关。王画制造九州之鼎,第一个是宏扬民族奋发向上进取的精神与荣耀。千万不要象后来宋朝那样,闭关自守。第二条,后来为了国界线扯皮不清,有了这个九州之鼎,那么就有了法理依据。
没有永远的王朝,没有永远完美的制度。
就是他找出了皇权分散的办法,也许会多延续几百年,但这个王朝屹立长久后,还会轰然倒地。
那么有了九州之鼎后,以后争议边界线时,就能作为一条最重要的证据。
第三条就是开阔世人的见识,让国人知道原来天下是这么大,各地出产这么多物产,有这么多风俗习惯。
第四条,也是工艺的集大成,王画也想制造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人的工艺品。
李隆基正襟危坐,倾耳恭听。
王画说道:“这个九州之鼎,我可以出财力,但因为它牵涉的知识很多,到时候我需要朝廷无偿地支持我各个行业的能工巧匠以及物资场地,以及我需要的时候,朝野各个丹青高手,书法大家,以及文章大家为九州之鼎点缀笔墨丹青。”
“此乃千古之盛事,就是王总管不提出这些要求,孤也可以替朝廷答应下来。”李隆基肃然道。
王画心里想到,什么千古盛事,无非满足你的虚荣心。
但王画不想戳破他这个小心眼。又继续说道:“第六点,就是我属下的道教。”
这是正题了,李隆基担心的无非两条,一是西北如何处理,这些勇将王画如何处理,第二条就是这个道教。
没有一个人知道王画手中这个道教有多少教民,只燃放了三次,第一次将洛阳弄得一团糟,第二次轻取灵州,第三次夺下临州。
它与血营将士兵一样成为唐朝的一大肿瘤。
李隆基再次聆耳倾听。
王画说道:“这个教派有数百万人,但是核心的成员不是很多,大约只有十来万人,他们大多数得到我的一些恩惠才培养起来的。既然我要协助你,也会将这个道派取消。不过这些核心成员还在,想取消很难。因此,我打算在协助你们事情结束后,询问一下这些人的打算。有的人离开朝廷,去了大洋洲。”
李隆基脸上抽搐了一下,但不敢发作。这一次王画迁移百姓迁得太狠了。当然,如果王画将大洋洲也交给朝廷,迁移得再多,也没有关系。但这一点是不可能的。
王画瞅了他一眼,看出来他的心事:“世子,大洋洲的事第七条与你谈。我说的还是这些教民。为了保证他们安全,逐一交谈。如果不情愿离开朝廷的,我让他们留下来。但必须解散教派,如果愿意离开的,你们必须答应放行,让他们前往大洋洲。因为防止万一,这都是在私下进行的,所以迁移教民,要从明年开始。今年只是安排。你意下如何”
李隆基紧张地问:“会有多少百姓”
“不会很多,如果加上他们的家属,再考虑到有许多人已经离开了,还有一些不愿意离开,这个百姓的数量至多不超过五十万人,也有可能只有三十万人。现在我也不能给一个准确的数字。”
李隆基嘴角再次抽搐了一下,又是几十万人啊。
可这些教民是肿瘤,虽然去掉几十万百姓让他痛心,然而这颗肿瘤也拨去了,他想了一下,答道:“孤可以答应下来。”
王画意味深长地说:“你答应下来不算,必须你父王与你姑姑答应下来,方能为算。这个等下谈,再说第七条,我说过天下一体,不可能让大洋洲独立为国的。但我对朝廷很怀疑,可是大洋洲却有许多事情要做。那个草图你也看过,除了南海各岛大洋洲外,现在从那个大夏国开始,一直到骠国,一共大大小小近百个国家或者部族,这让各大家族联合起来,逐一占有。实际上这也等于是唐朝的领土了。不过自迦没路孟加拉开始,往西天竺各国,包括玄奘到达的建志补罗城玄奘西游时最南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