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秦始皇如何奠定今日中囯!将华夏历史劈成先秦和封建王朝!(2 / 2)
在秦朝以前,华夏的历史就已经走完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全部流程。那此后2000多年,一直都是在重蹈覆辙之中?
社会形态,并无新鲜变化?
换言之,也就是2000多年都没有迈入下一个社会形态?
一时间,不少皇帝都有些脸黑.........
否定他们的统治,这绝对是无法接受的。
【秦朝之前的2000多年,就是先秦时代,是华`夏文明的“成长期”。】【秦朝以后的2000多年,就是封建王朝,是华`夏文明的“成熟期”。】
【这两个时期,通过秦朝这个节点,可以串联成为一条完整的历史主线。】【这条完整的主线,才是华`夏文明发展的历程。】
弹幕滑过:
一要知道,秦始皇之所以被称为千古一帝,不是因为他统一了六国!他是引领了整个华夏历史!
一毕竟在秦朝之前,我们的历史也有两千多年!
大秦位面。赢政看到这里。
对于为什么后世人不称秦人,而称汉人这个问题,有所释然。“后世自有大儒为朕辩经!”大宋太祖位面。
赵匡胤面色不悦。
“提及了如此之多的朝代,把我大宋放在了哪里?”“竟将我大宋隐于角落,着实可气!”
“我大宋,重文抑武,开启文化之巅,这视频竟只字不提!”宰相赵普连忙附和:
“陛下息怒,这视频不过是片面之词。”
“我大宋之辉煌,岂是这短短视频所能涵盖?”
“陛下英明神武,开创大宋基业,使百姓安居乐业,使文化繁荣昌盛。”“这等功绩,后世自会铭记。”
赵匡胤听后,眉头稍展。
“所言极是,我大宋之功,岂会因这视频而磨灭?”“后世自有公论!”
【那么,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对这条主线进行时代分期呢?】
【我们一直把“生产方式”作为经济基础,“社会形态”作为上层建筑来分析历史。】【生产方式包括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两者相互影响,又相互独立,共同组成了“生产方式”。】
弹幕滑过:
一还是那句话,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一回复:一个国家最重要的还是经济,毕竟这才是发展之本,只要经济起来,其他领域自然能跟上。
一回复:最终决定经济的,还是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
大明万历位面。张居正深表认同。
这个视频也给他施行革新给予了一些巧思。“生产力提升,方能富国强兵。”
“生产关系和谐,方能民心安定。”
“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至于那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更是发展经济的妙招!
“投资于民,则民力倍增。”“消费于市,则市井繁荣。”“出口于外,则国威远扬。”
“如此,天下何愁不兴?”
......
【“生产方式”决定了社会形态的发展,同时影响2.4着历史的进程。】
【当某一个历史时间点,生产方式发生的变化,足以让社会形态产生差异,进而影响到历史进程的时候。】
【那么,这个时间点,就可以作为一个历史分期的节点。】
【所以,我们可以使用“二分法”,来对龙国历史进行分期。】
【以秦朝为节点,把这条完整的历史主线划分为“先秦时代”和“封建王朝”。】【秦以前的历史中,生产方式在急速发展变化当中,到秦朝的时候才基本定型。】【在汉朝以后,固定了下来,并持续了2000多年。】
大明永乐位面。
朱棣心中忽地浮起一个念头:
大明朝,怕也只是封建王朝长河中的一段小插曲。既非核心,也谈不上举足轻重。
想到此,他心底不禁泛起一丝失落。
他编纂《永乐大典》,遣使下西洋,挥师远征漠北,封狼居胥!原以为自己当得起王朝雄主之名。
可如今看来,放在华夏浩瀚历史中,竟显得这般微不足道。恰在此时,朱高炽开口道:
“爹,若按那二分法来看,我大明朝确实算不得核心。”“但是后世人都说,我大明朝是最有骨气的王朝!”
“而您,也被称为永乐大帝!”
朱高炽这番话,让朱棣心情好了不少。他思索片刻,便也不再纠结这些了。
【在先秦时代的社会形态,只有“国家的兴衰”,在秦朝以后,才更加适用于“历史周期律”。】
【汉朝以后直到清朝灭亡,整个华`夏大地的生产方式,并没有本质上的提升。】【所以,这2000多年,又可以看作一个整体。】
【在封建王朝2000多年的时间当中,生产力并未得到显著提升,从而社会形态一直处于一种稳定状态。】
弹幕滑过:
一近代史仅仅用了几百年,文明就已经迭代过好几次了,2000年的时间社会形态稳定,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一回复:我一直认为,文明的进步未必是好事,而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形态,我反倒觉得很难得。
一回复:因为2000年生产力没有发生改变,但想要提升生产力,所需要的东西太多了,非一夕之功。
一回复: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2000多年,一直处于一种轮回之中,各个王朝你方唱罢我登场。
一回复:那如果让我选,我还是选择现在的生活。
……
大唐太宗位面。李世民不由得再次想起后世的“工业革掵”。
从这里开始,后世就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可以说,这种“节点”,也是因为时代趋势之下的产物。
日不落帝国需求扩大,倒逼了“蒸汽机”的出现。而这种机械化的东西产生,也是因为先前多少年的积累。“无数光点聚集在一起,最终形成了一轮烈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