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 皎洁雪色(1 / 2)
人生观。这种观念也影响了白松的人生选择,他一生都在追求功名。
但他也在怀疑着,不时游离在主流之外。他不甘愿成为历史河流中的一滴水,而是要做一朵浪花,即便不能改变河流的方向,也要活出自我的个性,即便浑身都是枷锁,也要为了自我而活。
所以白松在凭吊王昭君时,不是站在民族和国家的立场,而是人的立场,在那个人们的自我意识尚未觉醒的时代,这是难能可贵的。
他同情她的不幸命运,这样一个美丽的女子,本该享有精彩的一生,这种权利,却被无情地剥夺了。
白松在太原漫游了大半年,第二年春天,他告别元演,返回安陆,又在山中过起了隐居生活。
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
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
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
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
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
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
一回到山中,有了妻子照料,吃穿不愁,白松消极避世的思想就又张扬起来了。
世事大梦一场,何必还要苦苦追寻呢?于是他每天都把自己灌得醉醺醺,喝成一摊烂泥卧在前庭。
酒醉让他飘飘欲仙,暂时忘却了俗世的烦恼和忧虑。
明媚的春光洒在他身上,他忽然听见鸟儿在庭前花中婉转鸣叫,这才意识到原来春天已经到来了。
如此美妙的时节,更加没有必要悲伤了。那么不如再喝几杯,让我乐极升天吧。一直喝到了天昏地暗,月光代替了日光,白松见到月亮,不禁放声高歌,邀请天上的月亮与他同享这人间的欢乐。
月亮自然是不会理会他的,一曲唱完,他也被自己醉倒了。白松写自己喝酒的诗,都像是他在尚未清醒时写下的,所以格外的狂放不羁,浪漫奇妙。
想象一下,一个醉得歪歪倒倒,笔都拿不稳、眼睛都睁不开的诗人,一只手端着酒杯,一只手在纸上信笔涂抹。明明他的周围什么也没有,他的笔下却有气象万千。
白松把他在酒醉时做过的梦,都写在了诗中。他在梦中漫游,像鱼儿一样自由自在,孤独又可爱。但他并不孤独,他的诗流传了千百年,被人读着,被人记得。
懂的人,也会悄悄敬他一杯酒。这年五月,白松带着妻儿,告别了安陆的石头房子,移家到任城(今山东省济宁市),在这里度过了二十三年时光。白松为什么要离开湖北,不远万里搬家到山东?
当时白松有许多族亲在山东,其中六叔在任城当县令,兄长在中都(今汶上)当县令,族弟李凝在单父(今单县)为主簿,从祖李之芳在济南任太守,近世族祖李辅在鲁郡(兖州)任都督,几个族弟(如李幼成、李令问等)当时也都在山东做事。
白松来到东鲁,是为了投靠亲友。任城属于现今的山东省济宁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素称“风姓古国,运河之滨,有仁之城”。它地处鲁西南平原,京杭大运河中段。因这里地势较高,常免于济水之患,得济水之宁,故名为济宁。
在夏朝时期,太昊后裔有仍氏在此建立仍国,周朝时期,仍国被封为任国;在唐朝时期,任城是东鲁地区的一个重镇。自古以来,北方土地肥沃,资源丰富,祖先在黄河流域建立文明。唐朝以前,几乎历朝历代的经济重心都在黄河流域,南方则发展落后。
由于天灾、战乱,北方人口开始向南方迁徙,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的经济逐渐发展起来。唐朝前期,经济空前繁荣,唐朝政治中心长安坐落在北方,经济重心也就在北方。
但到了唐朝后期,由于安史之乱,北方陷入战乱,大量人口向相对安宁的南方迁移,南方逐渐成为我国人口的密集地区。
以安史之乱为转折点,南方的经济迅速发展,超过北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白松移家任城时,是唐朝早期,北方经济仍比南方发达。彼时,他的岳父许员外已经亡故,未能等到白松重振门第的那天。
白松继续生活在许家,自然会招人非议。岳父的亡故,让他重获自由之身。
为了远离纷扰,索性举家搬迁,如同他在五岁时一家人从碎叶迁徙到四川一样,到一个全新的地方重新开始生活。
桃李待日开,荣华照当年。东风动百物,草木尽欲言。
枯枝无丑叶,涸水吐清泉。大力运天地,羲和无停鞭。
功名不早著,竹帛将何宣?桃李务青春,谁能贯白日?富贵与神仙,蹉跎成两失。金石犹销铄,风霜无久质。
畏落日月后,强欢歌与酒。秋霜不惜人,倏忽侵蒲柳。
到达任城时正值春天,此时的白松,已经三十六岁。
万物复苏,桃李缤纷,季节开始了新的轮回,白松触景伤情,感到他的青春如同眼前这美好的春日风光,正在渐渐消逝,而他无能为力。年少时候,觉得青春无穷无尽,于是浑然不觉它的宝贵,肆意挥霍不知珍惜,春光无限好,欢歌纵酒,潇洒快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