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 医者之心(2 / 2)
就到了需要老父辞去经营一生的官职,为他还债的地步?
而皇后的事,只是个导火索罢了。
彭院正欲言又止,白院判拍拍他的肩膀,“想跟我一起请辞?”
彭院正,“……”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我是想和你一起请辞了?
“其实我也发现了,皇上自从中毒,染上仙客来后,行事越发没了章程。
这段日子,我找了许多古籍,找到了些许关于仙客来的记载。
仙客来并不能叫人性格大变,特别是在有仙客来可食用的时候。
它只会加重人心底的欲念,叫人没了节制。
昨天一天,皇上就诛了两姓的三族,更是如此残忍下流地对待正宫皇后,就表明他根本不像之前表现出的那样的是个仁君!
只是先前一直被先贞顺皇后压着,被夏首辅压着,没敢有大动作,现在仙客来给了他胆子而已!”
彭院正,“……”
这是你能光明正大说出口的?
白院判不懂国家大事,却懂药性,说到这慨然一振袖,“我这就去向皇上请辞!”
他本来就打算请辞,现在更是一刻都等不了。
“院正你要请辞,等我走了后再说”。
否则院正和院判同时请辞,皇上再怎么都不可能同意。
彭院正,“……”
恍然有种自己被绑上贼船的无力感。
彭院正一把拉住说走就走的白院判,叹气,“你消停着点,你要请辞,我代你陈情就行,当我这个院正是摆设不成?”
而且,皇上昨天刚刚下令诛了许氏三族和朱嬷嬷三族,这会子朝堂肯定吵开了锅,哪里顾得上一个太医请辞不请辞的?
……
……
彭院正猜得很对,今日大朝,朝堂上吵得不可开交。
孝仁宗要面子,丽嫔有孕的消息早就传得人尽皆知。
现在乍然说,丽嫔有孕是假的,是中了毒,连皇后也跟着中了毒,不是生生打他的脸?
关键主使还是白贵妃,他虽然一怒之下夺了白贵妃的凤印,却到底不舍得真的怎么样她。
两重原因下,他只能对外宣称齐嬷嬷办事不利,居心叵测,连谋害皇后都没提。
这也导致了本就不满他一天连诛两姓三族的朝臣越发不满。
偏偏昨天等朝臣等收到消息后,孝仁宗已经去了椒房殿,一整个下午和晚上都没出来。
想拼死进谏的文臣连孝仁宗的面都没见到,白白在御书房外跪了整整一下午加一夜,更是群情激愤。
一个个撸着袖子唾沫横飞,恨不得冲到御座之上搡孝仁宗的领子,把他脑子里的水全部倒出来!
争吵的点有三:
一,前兵部许尚书私扣军银,罪无可恕,但罪不及三族。
二,齐嬷嬷到底犯了什么罪,也要诛三族?简简单单一个居心叵测的罪名不足以堵天下悠悠之口。
三,齐嬷嬷是个奴才,白贵妃却因为御下不利被夺凤印,多半是指使之人。
如果朱嬷嬷要被灭三族,白贵妃的罪名该更重才对,绝对不能简单夺个凤印,闭门思过就揭过去。
孝仁宗昨天惊怒羞辱之下,下令的时候没觉得,被朝臣们这么一分析,就觉出不妥来了。
许氏也就算了,三族诛了也就诛了。
齐嬷嬷毕竟是莲儿的人,一损俱损,她犯下了诛三族的重罪,别人怎么可能不会揣测真正指使之人是莲儿?
只是,圣旨已下,十二个时辰还没过去,就让他收回成命,他的脸往哪搁?
孝仁宗面色阴沉,莲儿真是越来越不懂事了,宫妃就算了,连他的子嗣都容不下!
这些自诩清流直臣的文臣更是可恶,竟然敢这般辱骂逼迫于他!
他们还记不记得他是皇帝!
他是皇帝,杀几个人怎么了?
还是犯错之人!
都是父皇和阿绣惯出来的毛病!
什么刑不上大夫,什么不到万不得已绝不株连三族?
无重刑又何以彰帝王之威?
“放肆!”
孝仁宗猛地一拍扶手,“以下犯上,成何体统!”
“主若自贤,臣不匡正!皇上若是清明自守,又何用臣等忠言逆耳?”
洪亮清正的声音越众而出,义正辞严,字字铿锵,正是内阁夏首辅,先太后一母同胞的嫡亲兄弟,孝仁宗的亲舅舅。
夏首辅虽则身份贵重,却是正正经经的进士入仕。
虽先帝有意提携,但更多的却是靠着自己的学识、能耐和一腔为国为民的公正之心一步步走到了首辅的位子。
先帝曾赞他是夏家玉树,国之栋梁。
临终前兀自还牵着先太子的手,将他交托给夏首辅,请夏首辅务必看顾自己最爱重的嫡孙长大成人。
又殷殷叮嘱孝仁宗夏首辅在,大萧便有了定海神针,吩咐他务必重用夏首辅,礼待如舅父,不可轻慢。
整个大萧,孝仁宗最怕,最无可奈何的就是夏首辅。
别人若是这么当面骂他,他早就翻脸了,但那是夏首辅——
孝仁宗只得阴沉着脸拂袖离开。
“皇上留步!”
孝仁宗理都没理,反倒加快了步子。
只他刚走出两步,忽地听下方传来“咚”地一声闷响。
紧接着群臣就混乱起来,有人惊悚叫了起来,“东方中丞撞柱了!快叫太医!”
朝臣乱成一团,撞柱的东方青捂着撞得头破血流的脑袋,扬声大喊。
“皇上遇事而避,非明君所为!
无服众缘由,无三司会审,而诛人三族,乃至在一天之内连诛两姓之三族,更是暴君所为!”
他明明撞得头破血流,却中气十足,声音直直压过吵嚷的人群,在太极殿中铿锵回荡,让人十分怀疑他是不是真的撞了柱子。
就算真撞了,又到底是不是真的用力了。
孝仁宗顿住脚步,目光阴狠盯向东方青。
夏首辅再骂,也没撞柱后指名道姓地骂他不是明君,是暴君!
这个东方青平时不声不响的,没想到抓到机会就要玩撞柱明志,踩着他扬名立万,名留青史!
“皇上!先是丽嫔落胎,后是皇后重病,而后齐嬷嬷诛三族!
桩桩件件,说是没关系,傻子都不信!
皇上若拿不出叫人信服的人证物证,臣便撞死在御史台的打皇鞭前!”
先帝即位初即设御史台,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乃至帝王之罪恶,肃正纲纪。
先帝设御史台时曾说,御史台为帝王之鞭策,为臣之戒尺,并在御史台第一次弹劾帝王之过,御赐御史台一柄打皇鞭。
从那以后,那柄打皇鞭一直高悬在御史台的牌匾之上。